井中挖赵佗吃枣长寿的秘密?

历史典故 2017-07-22 07:34历史记录www.qiwenkd.com

 

井中挖赵佗吃枣长寿的秘密?

井中挖赵佗吃枣长寿的秘密?

南越国宫署遗址发现的南越国古井。

井中挖赵佗吃枣长寿的秘密?

当年南越国宫署的考古挖掘现场。

    秋冬季是吃大枣的好时节。从传统养生观点看,枣益气补血,润肺养颜,对身体很有好处。关于这一点,今天的美女们很关心,古人也很在乎,古代政治和社会生活中极为重要的封禅、祭祀、求仙等仪式中,它常常扮演重要角色。在一些帝王们看来,枣是长寿果,是有“仙气”的灵物,要多吃多种。枣有一个忠实的拥趸就是南越国开国皇帝赵佗。这位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长寿帝王活了一百多岁,为了保证鲜枣的供应,他曾在广州大种枣树,虽然因为气候限制产量很一般,但今人还是从枣身上找出了赵佗长寿的秘密。

    南越木简表明

    南越王室曾在广州种枣

    枣原产于中国,种植范围广,特别广布于北方。种植的历史也很长,《尔雅》中就有记载。广州各类靓汤中也常用枣做配料,但因气候所限,除了粤北连县等极少数地区,广东几乎没有枣的种植,主要从北方运来。吃枣口感讲求新鲜,鲜枣保存不当,一两天就变味。这对于交通、保鲜技术发达的当代人来说不是什么问题,但对于2000多年前的南越国人来说就是大麻烦事。偏又遇到一个爱吃枣的国君,怎么办?只好本地种植。

    2004年底到2005年初,在广州中山四路一带南越国宫署遗址的一口南越时期渗井中,出土了百余枚南越木简,其中有三枚记录了当年南越国内枣树的栽培。这三枚木简上的文字分别是:“壶枣一木,第九十四 实九百八十六枚”,“壶枣一木,第百 实三百五十枚”,“高平日枣一木,第卌三 实x百廿八枚”。

    这当中,所谓“壶枣”和“高平日枣”分别是两种古枣的名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刘瑞对南越国的这几片木简进行了仔细的考证,并认为前者应是一种下大上锐,形如壶的大型枣,很可能就是今天仍在山西中部广泛种植的“壶瓶枣”的祖先;而后者可能与今天山西的“高平小枣”,北京的“北京白枣”,陕西的“小日月枣”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论怎样,我们至少可以知道,在南越国的苑囿中,至少种着两种枣树。

    一般来说,枣是一种栽培技术不复杂的果树,所以能在气候适宜地得到广泛青睐。但在岭南地区则不然。记者托人向广州周边从化、增城等地一些村庄的村民打听,得到的回复都是说没人种枣,野枣也没见过。虽然也有资料标明珠三角地区有种所谓“台湾青枣”的农户,但那与今天在商场中随处可见的枣已经完全不是一码事了。

   仔细研究这几片古简,会发现果农们所言不虚,岭南种枣实属不易。刘瑞指出,首先南越国对每一棵枣树都进行编号并加以登记,如“第九十四”、“第百”、“第卌三”等;其次,每棵枣树上接多少颗枣也清清楚楚地记载下来,精确到个位数;第三,清点完成后还要造册存档,于是就有了这几片木简。根据如此精细严密的管理措施推测,当时南越国很可能设立了专门的官员来管理枣树,就好像秦汉时期中央政权设置“橘官”那样。

    当年“枣官”不易当

    每棵树结几颗果都要点清楚

    今天卖几块钱一斤的枣,在当年的南越国宫廷中却要如此大张旗鼓地管理,是不是太夸张了?特别是清点每棵枣树果实的工作,需要花去多少时间精力?所谓举天下以事一人,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了。不过这样做也有其现实的原因。

    刘瑞认为,虽然当时南越国可以通过与北方的贸易输入这种长寿果品,但汉越之间的贸易之路并不是始终通畅的。期间曾经发生过吕后下令闭关,停止与南越国贸易的严峻局面,同时双方贸易的主动权也始终在汉一方。这样,赵佗的大枣吃起来总难免觉得有点儿不过瘾。此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运输的问题了。虽然干枣也能吃而且味道很好,但是只有鲜枣,才能提供更丰富的口味选择和营养搭配。那么本地种枣,就成为比较迫切的需求。毕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在都城附近大面积种植枣树,保证稳定的鲜枣供应,南越王也就掌握了可以延长自己寿命的资源,不用再被动地求助于不稳定的贸易和不可靠的双边关系了。

    但是毕竟在南方暑热之地种北方枣种不容易。比如,今天的壶瓶枣成熟期遇雨容易导致果烂,花期遇风雨也会大大影响挂果率,但它的生长期——每年的5月至10月,恰好是广州地区的风雨季,因此要想在这里有良好的生长和收成就相当难,只能通过后期近乎苛刻的田间管理来实现。但即使如此,与现在壶瓶枣最高株产达200千克以上的产量相比,这些根据推算应当已经进入盛果期的南越“王家枣”们每株多不足千颗的产量,仍嫌严重偏低。不过从“第百”等编号可以看出,当时种植的数量是相当大的,应该是以“树海战术”来弥补单产和质量的不足。

    按照当今壶瓶枣树的占地面积推算,刘瑞推测拥有至少百株以上果树的南越国枣园面积应当不小,宫苑之内多半容纳不下,很可能是在城外附近另寻专门地点。那么这个古代枣园在哪儿呢?只能等待以后的考古发现了。

    渴饮甘泉饥食枣

    上有神仙不知老

    当年在广州南越王墓的发掘过程中,考古队员们就曾清理出两个盛装着枣的精美鎏金铜壶。虽然果实已经碳化无法鉴定品种,但仍可想见墓主人生前对枣的重视。

中国秦汉时期的帝王们对枣很重视,不少出土铜镜上能看到如“渴饮甘泉饥食枣,上有神仙不知老”的铭文,几乎是把枣当仙丹来用了。除了广州南越王墓,长沙的马王堆汉墓中也有枣出土,显见当时社会上弥漫着一股吃枣长生的浓厚风气。而赵佗无疑是这种风气的最佳代言人。根据史籍记载,这位前秦旧将在汉兴70多年后才去世,享寿应在百岁以上,不仅在秦汉时期极为罕见,在今天也让人称羡。南越国92年的历史中,他一人的统治时间就长达67年,占去了三分之二还多。刘瑞推测,吃枣可能是他保持长寿的一个重要原因。

    刘瑞指出,从南越木简中记载的对枣树细致入微的管理看,早在赵佗统治早期就已经对红枣生产非常重视,这也可以说明南越王墓中隆重摆放两壶红枣的做法其来有自。对历代南越王来说,枣就是有助于他们长寿成仙的仙果,因此细致的管护绝对是必要的。或许也能推测,盛放在南越王墓中两口铜壶里的枣就是本地出品的皇家御枣。根据一些专家的推测,南越国宫苑中所用的水本就是来自白云山麓的甘泉。可以想见,“渴饮甘泉饥食枣,上有神仙不知老”的场景,在当年的南越国宫廷生活中,一定是常常上演的。

精彩文章:美食节 鳄鱼 猛犸象 罗斯维尔飞碟坠毁

Copyright © 2014-2022 www.qiwenkd.com.奇闻网 版权所有

奇闻异事,飞碟,ufo,奇闻趣事,奇闻怪事,灵异事件,灵异故事,考古发现,恐怖事件,世界奇闻,宇宙奥秘,未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