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背千古骂名背后不为人知的隐情
今天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是关于李鸿章背千古骂名背后不为人知的隐情的文章,一起来看看吧。
1895年三月,李鸿章等人迎着萧萧春雨,前往马关谈判和约。一路上,李鸿章愁怨满腹,快到马关时,他吟诗一首:“晚倾波涛离海岸,天风浩荡白鸥闲;舟人哪知伤心处,遥指前程是马关”。李鸿章还算是有先见之明,马关果然是他一生中最为伤心的地方。
日本永为中土之患
1870年,李鸿章由直隶总督兼任北洋大臣,上任伊始即卷入中日交涉。当时日本派遣外务权大丞柳原前光前来与订约通商,李鸿章会见后即向朝廷上折,其中称:“日本近在肘腋,永为中土之患。闻该国自与西人订约,广购机器兵船,仿制枪炮铁路,又派人往西国学习各色技业,其志固欲自强与御侮,究之距中国近而西国远,笼络之或为我用,拒绝之则必为我仇。”警惕之心,溢于言表。
4年后,日本又因朝鲜是否独立国问题来华交涉,这次的外交代表是仅30岁的森有礼。森有礼早年留学英国,后在美国做过三年钦差,这次的会面,让李鸿章感到十分不悦。会谈中,李鸿章问:“中西学问如何?”森有礼答:“西国所学十分有用,中国学问只有三分可取,其余七分仍系旧样,已无用了。”李问:“日本西学有七分否?”森答:“五分尚没有。”李问:“日本衣冠都变了,怎说没有五分?”
谈到国际条约时,森有礼说:“据我看来,和约没甚用处。”李听后颇有些震动,说:“两国和好,全凭条约,如何没用?”森答:“和约不过为通商事可以照办;至国家举事,只看谁强,不必尽依著条约。”谈到朝鲜问题时,森有礼说:“以后恐不免要打仗。”李鸿章说:“高丽与日本同在亚细亚洲,若开起仗来,高丽系中国属国,你既显违条约,中国怎样处置?我们一洲自生疑衅,岂不被欧罗巴?”森答:“欧罗巴正要看我们的笑话。”李问:“为甚么要给他笑?”森答:“这也没法,日本百姓要去打仗,恐国家止不住。”
事后,李鸿章以长者姿态写了“徒伤和气,毫无利益”的八字忠告送给森有礼,但经过这些年与日本人所打的交道,李鸿章看出日本“其志不小,故敢称雄东土,藐视中国,有窥犯之举。泰西虽强,尚在七万里之外,日本则近在户闼,伺我虚实,诚为中国永久大患。”
为此,李鸿章请求朝廷力行自强新政,向西方学习,若不及时变通,“则战守皆不足恃,而和亦不可久也。”不幸的是,朝廷上下为积习所禁锢,二十余年光阴虚掷,李鸿章的预言最终成为可悲的现实。
场内折争,场外遇刺
三月十九日,李鸿章一行人抵达日本马关,次日即以春帆楼为会议所,互勘敕书开始谈判。春帆楼为当地名胜,当时修葺一新,日方准备非常充分,并由首相伊藤博文和外务大臣陆奥宗光等人亲自主持谈判。
1885年,李鸿章即与伊藤博文打过交道,当时因清军在朝鲜平叛并伤及日人,但那次因中方已控制局势,伊藤博文未能讨得便宜,反而在会场上领教了李鸿章的盛气凌人之态。这次就不同了,日方在中大获全胜,李鸿章作为失败国代表,难免低声下气,受制于人。
为缓和气氛,李鸿章开诚布公地说:“你我东亚两国,最为邻近,同文同种,今暂时相争,总以永好为事。如寻仇不已,则有害于华者,也未必于有益贵国也。试观欧洲各国,练兵虽强,不轻起衅,我中东既在同洲,亦当效法欧洲。如我两国使臣彼此深知此意,应力维亚洲大局,永结和好,庶我亚洲黄种之民,不为欧洲白种之民所侵蚀。”
想起之前忍气吞声的受辱经过,伊藤博文不免心中冷笑,表面却说:“十年前在时,敝人曾向中堂进言,贵国之现状,实有改进之必要。但尔后贵国晏然依旧,不图改进,以至今日,实深感遗憾。”
李鸿章叹道:“我国之事,囿于习俗,未能如愿以偿。今转瞬十年,依然如故,本大臣自惭心有余力不足。贵国兵将,悉照西法训练,甚精;各项政治,日新月盛。此次本大臣进京与士大夫谈论,也深知我国必须改变方能自立。”
第一次谈判中,尽管李鸿章想尽力表现出恢宏的气度,但作为战败者,仍难以掩盖尴尬艰难的处境。事后,陆奥宗光评论说:“李鸿章高谈阔论,目的不过是想借此博取同情,间用冷嘲热讽掩盖战败者的屈辱地位罢了。”
第二次谈判中,伊藤博文提出极为苛刻的停战条件(日军占领大沽、天津、山海关三地为质),并限三天内做出答复。李鸿章听后连呼:“过苛,过苛!”和朝廷商议后,李鸿章决定搁置停战问题而先谈议和条款,而这正是日方的用意所在。
这时,发生了一件意外事。二十四日下午,李鸿章乘轿返回引接寺时,一名日本壮汉暴起跃出,直奔轿前行刺,李鸿章顿时满脸是血,回旅馆后不省人事。
李鸿章的被刺令国际舆论一片哗然,欧美各国纷纷谴责日本并表示不能坐视。被动之下,伊藤博文勃然大怒,咆哮说“宁将自己枪击,也不应加害中国使臣”,陆军大臣山县有朋也拍着桌子大骂“该匪罔顾国家大计”。最后天皇也被惊动,急忙派出御医前往护理,皇后还亲制绷带以示慰问。
由于自己理亏和担心列强干涉,日本决定放弃踞地为质的要求,实行无条件停战。四月二日,日方出示和约底稿,并限三日内答复。其和约底稿内容包括:承认朝鲜为完全独立国;将盛京省南部地方、台湾全岛及澎湖列岛永远割让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三亿两白银;开顺天府、沙市、湘潭、、梧州、、杭州七处为通商口岸。
几经折争,日方坚不松口,伤势未愈的李鸿章考虑到事态严重,不得不强起亲自与会。会谈中,伊藤博文假意慰问几句,便说:“中堂见我此次节略,但有允不允两句话而已。”李鸿章说:“难道不准分辨?”伊藤博文说:“只管辨论。但不能减少。”谈到台湾问题,伊藤博文急吼吼地表示:“换约后一月内两国各派大员办理台湾交接。”李鸿章说:“台湾已是口中之物,何必如此着急?”伊藤博文恬不知耻地答道:“尚未下咽,饥甚!”
最后议定的《马关条约》内容如下:一、中国认明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二、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给日本;三、中国约将库平银二万万两交与日本,作为赔偿军费;四、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臣民可在各口岸自由通商设厂。
春帆楼外,冷雨萧萧。最后一次谈判的时间长达五个小时,李鸿章说得口干舌燥,但日方丝毫不肯让步。晚上七点半谈判结束,李鸿章走出春帆楼时,已是无边的黑夜。千古骂名,岂能得脱?
不过是个裱糊匠
光绪十九年也就是甲午前一年(1893年),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擢文华殿大学士加封太子太傅,这年又正值李鸿章七十寿辰,太后赐“调鼎凝厘”匾额,并亲笔书写寿联“栋梁华夏资良辅,带砺河山锡大年”,人臣礼遇,莫过于此。此时的李鸿章,真可谓红极一时,风光无限,达到了人生事业与声誉的最巅峰。
仅过了两年,李鸿章便从权力与声誉的顶峰上跌落下来,陷入了个人政治生涯的最低潮。回国后,李鸿章心里清楚,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一旦签订,自己必然要背上千古之骂名,正如他自己所说,“七十老翁,蒙汉奸之恶名,几有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之势。”
被罢职后,李鸿章搬到贤良寺暂住,一时门生四散,故旧避之唯恐不及。在“门庭冷落鞍马稀”的寂寥中,李鸿章说过这么几句话,抒发他心中的愤懑:“十年以来,文娱武嬉,酝成此变。平日讲求武备,辄以铺张靡费为疑,至以购械购舰悬为厉禁。一旦有事,明知兵力不敌而淆于群哄,轻于一掷,遂至一发不可复收。”
又一年后,李鸿章访问欧洲,“铁血宰相”俾斯麦曾在会面中暗喻李鸿章只会打内战,李鸿章听后渭然叹道:“与妇人孺子共事,亦不得已矣!”眼见“中兴”大业就此沦落,李鸿章也只能暗自叹息:“老夫办了一辈子的事,就是练兵和。如今看来,都是些纸糊的老虎,何尝能真正放手办理,不过勉强凃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净室。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箿,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箿材料,何种改造方式,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诚然!洋务运动搞了近三十年,洋枪洋炮洋船都买了;洋人也请了;兵工厂、造铁厂、织布局、同文馆、总理衙门,还有北洋、南洋水师,都搞了,看起来也像模像样,可惜,那只是中看不中用的“纸老虎”而已。甲午战争的彻底失败,李鸿章也只得承认自己只是个“裱糊匠”,大清朝也不过是“东贴西补”的一间“破屋”罢了。由此,也就开始酝酿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