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干挖心的故事
简介
比干,子姓,殷商沫邑(今卫辉)人,殷商宗室,时丞相,纣王三大忠臣之一,《论语》中称微子、箕子、国神比干为“殷三仁”。周朝尊为“国神”,道教界尊为文曲守财藏真福禄真君,简称守财真君、文财真君、财禄真君等,被视为财神。
比干出于殷商宗室,为帝喾高辛之后,是商天子文丁之子,帝乙之弟,帝辛(纣王)的叔父,官少师(宰相) 。幼年聪慧,勤奋。湖南卫视整理了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深入研究发现,比干之死与史记上纪载有出入的证据逐渐增多,现存比干墓寺庙中的碑文有显示其比纣王还晚死十多年,不可能是纣王所杀,此一证据不能说是铁证,但已经构成怀疑的探讨点,而所谓比干谏言而死是到春秋时期才有纪载,已经相隔甚远,且诸多文献表明随着推演纣王的描述越来越残暴,新增的情节也越多,不能排除后人丑化的可能。到了战国时期又有了屈原的说法是比干其实是投水而死。
近代史学家顾颉刚也曾考证提出一说,认为比干是纣王叔叔同时又是周武王舅舅,这种特殊身份让他在交战的商、周双方担任了调停人的角色,然而最后调停失败双方开打,比干其实是死于乱军之中,周武王只能草草先在战场掩埋尸体,等灭亡商朝战后才重新修大墓,这也符合和解释了战后周武王修比干墓的纪载。
比干挖心的故事
比干是殷朝的政治家,是殷朝王室的重臣,曾在国王左右辅佐国政。比干忠君爱国,为民请命,是敢于直言劝谏,要求君主改善政治的爱国者,被称为“亘古忠臣”。受到人民群众的尊敬和爱戴,比干庙里陵墓古迹,碑墓均有传奇,草木皆有说法,且生得奇特怪异,是天意,是巧合,这是一个永远也解不开的谜,但这些神奇的传说经久不衰。
因为他是历史上第一个以死谏君的忠臣;比干是商纣王的叔父,又是他的丞相,比干对纣王倒行逆施的暴虐统治不满,多次向他谏阻,纣王不听,比干最后只好以死相谏,死后葬在新乡卫辉。
比干自幼聪慧过人,勤奋好学,20岁就以太师高位辅佐帝乙,比干尽心尽力地辅佐纣王,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比干向来以死进谏,不惜以死抗争,正是这样的品质最终导致比干被纣王挖心。
纣王在位期间,荒淫无度,政事荒废,比干多次向纣王进谏。纣王虽表面应允比干会改过,但是在心里视比干为眼中钉,终有一日想除之而后快。比干的多次进谏,换来的只是纣王的更加荒淫。
比干痛斥纣王杀皇后、诛大臣,直指纣王的暴政,纣王自觉理亏,无言以对,比干罗列纣王的条条罪状,引起纣王的勃然大怒,终决定杀之而后快。于是,纣王命人剖开比干的肚子、取出心肝,就这样“亘古第一忠臣”被纣王杀害。
民间传说比干在被挖出心脏后,形色憔悴、面如枯槁、骑马南行。在荒郊野外碰到一位老妇人,老妇人在卖“没心菜”。比干问老妇人“菜没心可以活,那人呢?”老妇人说“人没心便死!”说罢,比干长叹一声,口吐鲜血,坠马而死。突然间,天地变黑,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将比干的尸体用土掩埋。
距离比干的时代已经过去3000多年,比干也已经化作一抔黄土,但比干不畏权贵、以死进谏的品质值得后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