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溥仪大婚 没想到送礼最多的是始倡革命的广东
历史典故 2016-01-21 15:55历史记录www.qiwenkd.com
孟德思鸠曾言:“专制国家有一个习惯,那就是下级给上级送礼。”确系如此。光绪二十年(1894),慈禧太后六十大寿,作为清政府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原计划花三千万两白银。由于黄海之战北洋水师严重受挫,金州、大连相继陷落,旅顺万分危急,慈禧不得不停办颐和园受贺事宜,只好在紫禁城内的宁寿宫度过了寿辰。但仍奢华已极,九月廿五全国各地开始呈进万寿贡物,十月初一庆典正式开始,十七日结束,其中唱戏三天,前后将近一个月,共用银五百四十一万六千一百七十九两。当时户部给前线的战争筹款却只有二百五十万两,不足庆典一半。史家叹道,如果当时没有慈禧六旬庆典,全国上下全力对日作战,战争结局或许全然不同。慈禧要做六旬大庆典,照例各地官员搜珍选异,疯狂攫取,以便给送上一份厚礼,博取太后欢心。某日,慈禧巡视寿礼,啧啧称赞一番,最后目睹四壁,沉吟无语,貌甚落寞。这时便有太监驰告袁世凯,袁略一沉思后即已明白,即搜集名画若干桢,盛饰以进。慈禧大喜道:“慰亭实获我心,我正思此物,此物便来矣!”
但也有例外。包拯六十大寿时,皇上念他德高望重,劳苦功高,要给他做寿。包拯推辞不过,只好从命。但他吩咐儿子包贵及手下在门口拒礼,如有人执意要送,要写明送礼理由,并立即禀告他。谁知第一个送礼的是皇上派来的六宫司礼太监,包贵要其写明理由,老太监写诗一首道:“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劳似魏征。今日皇上把礼送,拒之门外理不通。”包拯看后,在诗下写道:“铁面无私丹心忠,做官最怕叨念功。操劳本是分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太监看后,只好捧着寿礼回去了。
民初满清逊帝溥仪大婚,各地遗老及士民均奉贺礼。曾为大清国重臣的徐世昌贺礼两万元为最多,张勋、张作霖、曹锟等都有重礼。大总统黎元洪则特别从关税内拨出十万元,八万为清室优待费,两万为代表民国的贺礼。各地遗老到京祝贺者极多,而奉贺礼最多的一省,却是始倡革命的广东。
官府如此,民间亦然。为礼所累者不在少数,鉴于此,各种质疑纷起,也有付诸实际者。
1921年,杨步伟与赵元任结婚,两人想打破家庭本位的婚姻制度,别出心裁,先到中山公园当年定情处照相,再向亲友发一份通知,声明概不收礼。当年,“板桥有女,颇传父学”。当女儿可嫁人之时,板桥道:“吾携汝至一好去处。”板桥将女儿带到一位书画至友家中后说:“此汝室也,好为之,行且琴鸣瑟应矣。”一句话交待清楚,转身自去,嫁女大典,就此告成,未见收礼请客也。此风古矣!
1936年10月19日,鲁迅于上海病故。其病故前曾留下一封遗嘱,那句著名的“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是其最后的表述,而遗嘱的第一条则是“不是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一文钱——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