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十万大军兵伐中原 司马懿拖延不战而胜
历史典故 2016-01-21 16:28历史记录www.qiwenkd.com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大勇若怯的统帅,他就是司马懿。
魏明帝青龙二年(234),即蜀汉后主建兴十二年,诸葛亮率领十万大军最后一次兵伐中原,他兵出斜谷(在陕西终南山。谷有二口,南曰褒,北曰斜,亦称褒斜谷),于五丈原(今陕西眉县斜谷口西侧)扎下大寨。司马懿作为统帅带着魏军渡过渭水背水扎营,双方相遇。
五丈原前临渭水,背靠秦岭,三面壁立,难攻易守。司马懿到来后并不进攻,只是坚守在东边。因为司马懿料定,诸葛亮远道而来,粮草供应困难,利在速战,只要和他拖下去,胜利的天平就会向自己倾斜,所以司马懿能战却就是不战。
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中说“大勇若怯,大智如愚”。 什么叫“大勇若怯”?看看司马懿就知道了。守而不战,向对方示弱,这是司马懿“大勇若怯”的第一步。
但是,一个“拖”字,说着简单,实行起来却非常困难。因为敌人在千方百计挑战你忍耐的底线,“大勇若怯”有个坚持忍耐、接受时间考验的问题。
诸葛亮派将士天天挑战骂阵,咋难听咋骂,司马懿虽然捂上自己的耳朵,装作没听见,但他捂不了数万将士的耳朵。将士们都气炸了肺,纷纷埋怨主帅窝囊,并到主帅大帐请战。没办法,司马懿只好也装作气愤不过的样子,假惺惺地上表皇帝请求与蜀军决战。魏明帝对司马懿的把戏心知肚明,即派遣大臣辛毗带着天子符节以军师身份控制魏军不许出战。看,诸葛亮又来挑战了,司马懿将甲胄穿戴起来,提枪上马,装作坚决要与诸葛亮一决高下的样子,但是辛毗持节立于军门,不令出战。一个要战,往营门闯;一个要禁,以圣旨喝停,如此者三。二人的双簧演得惟妙惟肖,把魏军将士感动得热泪盈眶,于是,全军急躁愤怒的情绪得以缓解。这是司马懿“大勇若怯”的第二步。
时间一天天过去,蜀军眼看粮草将尽,诸葛亮急得嗓子眼冒火。怎么办?这时候还管他什么君子不君子,只好当一回小人了。出于无奈,诸葛亮派人给司马懿送去一套女人的衣服和首饰,骂司马懿是女人,企图以嘲笑和侮辱来激怒司马懿,诱他出战。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司马懿并没有生气。他微笑着收下女衣和首饰,连声道:“替我谢谢诸葛丞相,劳丞相破费了!”然后,司马懿拉住使者的手走进大营,亲热得就像一家人一样。“来呀,酒席摆上,奏乐!”温馨的气氛让诸葛亮的使者未酒先醉,很快就飘飘然起来。设宴招待诸葛亮的使者,这是司马懿“大勇若怯”的第三步,其大智大勇简直令人叹为观止。因为他知道,当敌人侮辱自己的人格时,说明敌人已经技穷了。
在宴席上,司马懿亲自给诸葛亮的使者夹菜劝酒。他像狡猾的狐狸一样向蠢如乌鸦的使者唱起了赞歌。他不动声色地探询诸葛亮“起居及事之繁简”。使者告诉他,诸葛亮每顿只吃一小碗米饭;士兵打二十军棍的处罚,都是诸葛亮亲自审批。呵呵,食简事烦!由此,司马懿判断诸葛亮的健康每况愈下,生命已经进入到了倒计时,便更加坚定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方针,坐等诸葛亮“交粮本”。果不其然,诸葛亮不久便气病而死,司马懿不战而胜。
在高希希执导的电视剧《三国》中,扮演司马懿的表演艺术家倪大红在谈到司马懿时说:“他比诸葛亮更懂谋略,更懂心机,诸葛亮可以猜测司马懿的内心,而司马懿则能猜透诸葛亮的内心,猜测与猜透是完全不同的结果。”
如此大勇若怯的大智大勇之人,在中国历史上真的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