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国灭亡后契丹人去了哪里 他们现在在什么地方
你真的了解辽国契丹人吗?奇闻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据《魏书·契丹传》中记载,契丹早期分为八部,分别是悉万丹部、何大何部、伏弗郁部、羽陵部、日连部、匹洁部、黎部、吐六于部等。
的起源,如今已经无法知晓了,人们只知道他们起源于东北。而在在契丹族人自己的传说里,他们的祖先是在木叶山相遇的。
与许多民族一样,契丹人对自己的民族起源,也有着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很久之前的某一天,契丹人的始祖奇首可汗骑着白马沿着老哈河而下,在老哈河与潢水交汇处,他遇到了一位驾着青牛车的仙女。奇首可汗与仙女因不期而遇产生了爱情,而两人结合后便生下了八个儿子,他们就是后来契丹古八部的祖先。
虽然对现代人们来说,这个浪漫的神话故事人们也只是当成故事来看,但故事中奇首可汗与仙女相遇并定居下来的地点,却和历史资料中契丹人早期的生活区域是相吻合的,因此也可以认定,契丹族是发源于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流域,大体位置就是在今天的辽宁、吉林以及内蒙古三省相邻的西部地区。
契丹曾辉煌一时
在古代,契丹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民族,它建立了与北宋并峙的辽国政权,并且享国祚200多年之久。在中国历史上,由少数民族建立的,也只有比它存在的年限长了。
曾经契丹的国力十分的强大,在契丹国力鼎盛之时,有多达900万的人口,在历史上曾一度让中原王朝俯首称臣,并且势力最强盛的时候,还控制了整个中国北部以及中亚地区。由于契丹的强大,以至于当时西方国家以为契丹指的就是中国。所以,直至今天,俄罗斯、伊朗以及土耳其等很多国家,仍把“契丹”作为对中国的称呼。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骁勇善战的部族,却在末期却不知所踪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辽国灭亡后,“契丹族”去哪了
在被金朝击败之后,契丹去到了西域,并在的带领下建立了,称霸了中亚地区。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西辽周边的民族可谓是,作为人口少数的契丹人与汉人,他们与当地占多数的人以及人长期相处并通婚,并且逐渐的适应了当地的习俗,慢慢的就融合于回鹘或是其他的突厥民族之中了。
后来,由于长期的对外战争,西辽的国力逐步的走向了衰落,于1218年西辽被蒙古大军所灭。至此,契丹人便散落于回鹘、蒙古以及中亚等地。
在西辽被灭之后,又有少部分契丹人在西辽贵族八剌黑的带领之下,在如今的伊朗南部临近波斯湾的克尔曼地区,建立了受制于蒙古大汗以及伊儿汗国的,这就是俗称的“后西辽”了。后西辽并不是那么的强大,它在各个国家之间的夹缝中求生长达80年,但是最终还是被蒙古大军所灭了。
再后来,当蒙古攻打金国的时候,就又有部分契丹人去归附了蒙古政权,以跟随蒙古大军去南征北战,并向南到了今天云贵地区。
但是,就有不少的契丹人安排留在了被征服地区驻防,因此这些契丹人们就在这些地方定居了下来。一直到了元朝时期,元朝的统治者又将北方的契丹人划归为金人,并将南方的契丹人划归为宋人,所以契丹这个民族,就逐渐的从历史的舞台上消失了。
契丹后人如今何在
在如今的云南深山老林里,发现有有一群自称“本人”的居民,由于其生活习俗以及语言文化保留着浓厚的契丹族风俗。因此,民俗专家们断定,他们很可能就是当年契丹人留下来的后裔。
而就在1993年的时候,在云南施甸县发掘出了一块刻有契丹文的墓碑,专家们对其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研究。而在消息传开了之后,当地的一些村民,竟然都纷纷自称自己是契丹人的后裔。
对于他们的言论,专家们感到非常的感兴趣,毕竟如今的契丹人早已不见了踪迹。于是,专家们利用了先进的仪器,对他们的基因进行了研究,并最终得出了结论,这些云南地区的村民与契丹人,有着相似的父系起源,所以专家称他们确是契丹后裔无疑!
除了一部分迁徙、被同化的契丹人之外,在大兴安岭地区的,也被认为是易族改名后的契丹人。
还有学者通过比较研究契丹族与达斡尔族的生活习俗以及宗教语言等内容,认为达斡尔人是继承契丹人传统最多的一个民族。据研究语言学的专家认为:达斡尔语与蒙古语是相同的,而蒙古语与契丹语是基本相同的,这也就是说达斡尔语与契丹语是基本相同的。
直到进入了二十一世纪之后,由于通过DNA技术的相关的实验表明,认定了如今的达斡尔族与契丹人之间有密切的遗传关系,也就是说,达斡尔族即为契丹族的后裔。
此外,前文提及的云南的阿、莽以及“本人”,也与达斡尔族有着相似的父系起源,也就都是契丹族后裔了。
然而,在经过了将近一千年的民族大融合之后,如今无论是契丹人还是其他民族的人,很多都早已融为一体,不分彼此了,这也就是说,如今纯粹的契丹人,已经不复存在了。
小结
契丹,这个曾经骁勇善战,存在了长达八百多年的游牧部族,这个曾经让中原王朝也对其忌惮三分的大辽王朝,最终却在蒙古大军的征讨下,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如今,云南的这支契丹人的遗存,其后子孙也算得上是枝繁叶茂,虽然说他们已经都不是曾经纯正的契丹人,但是这些人以契丹人的血统为主,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契丹人并没有消失,只是与其他的民族融合在一起罢了。
参考资料:《魏书·契丹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