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对皇位近在咫尺 司马昭为什么没有称帝
今天奇闻网小编为大家带来权臣,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公元264年5月,曹魏权臣司马昭被朝廷册封为晋王,加九锡,进位相国。此时的司马昭,距离皇位只有一步之遥。与当时司马昭的实力和条件,登基称帝是轻而易举的事。然而,司马昭却止步于晋王,并没有“更上一层楼”的打算。
曾经,司马昭为了当而做了各种努力,多次逼迫朝廷给他加官进爵。司马昭执政后期,在曹魏朝堂占据举足轻重地位的士族官僚集团,基本都倒向了司马家族。司马昭凭借伐蜀之功而受封晋公,第二年又受封晋王,那时他要称帝,不会遇到多少阻力。面对朝思暮想、近在咫尺、唾手可得的皇位,司马昭居然放弃了,真是怪异得很呐。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司马昭放弃称帝呢?
司马昭是否具备称帝的实力和条件
把权力移交给司马昭以后,司马昭就牢牢掌握着曹魏的朝政大权,一直到他的儿子篡魏立晋。司马昭执政时代,司马家族的许多人,都在曹魏出任显官要职。司马昭的弟弟任监豫州诸军事、镇西将军。弟弟司马伷任屯骑校尉、兖州刺史、监兖州诸军事,弟弟司马骏任平南将军、假节、都督淮北诸军事、安东将军。堂弟司马望任护军将军、、中领军。和司马昭关系密切的荀勖、裴秀、羊祜、羊祜等人也都在曹魏担任重要军政职务。
从执政开始到病逝,司马昭先后多次威逼朝廷给他加官进爵:
公元255年,朝廷晋升司马昭为大将军,加侍中,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入朝辅政,剑履上殿。司马昭没有接受。
公元256年,朝廷晋升司马昭为高都公,封地方七百里,加九锡,假斧钺,名号大都督,带剑穿履上殿。司马昭没有接受。
公元258年,朝廷下诏封司马昭为晋公,加九锡,设置。司马昭没有接受。
公元260年,朝廷再次下诏封司马昭为晋公,加九锡。司马昭没有接受。
公元261年,朝廷第三次下诏封司马昭为晋公,加九锡。司马昭没有接受。
公元263年,朝廷第四次下诏封司马昭为晋公,晋位为相国,加九锡。司马昭接受了。
公元264年,朝廷下诏拜司马昭为相国,封为晋王,加九锡。司马昭接受了。
司马昭这样明显的当作,当然是奔着皇帝宝座去的。作为曹魏朝堂顶梁柱的集团,却对此予以充满,没有人反对。特别是“封晋公,加九锡”,这样的特殊待遇,往往是权臣的标志,士族门阀不可能不知道。,却无人站出来阻止。这意味着曹魏最大的政治势力,默许司马昭谋朝篡位。
及至司马昭的弑君,士族也没有人站出来,指责。其主要原因是司马昭权势滔天,几乎完全掌控了曹魏,绝大部分士族都倒向了司马家族。
地方上,曹魏两大集团军,关中集团军和淮南集团军对司马家族是什么态度呢?事情,长期坐镇关中,执掌关中集团军,提携了不少高级将领。关中集团军的高级将领,都和司马家族有着不一般的关系,自然不会反对司马家族。
淮南集团军和司马家族倒是没有多少渊源,司马家族对淮南的控制,一直很薄弱。淮南曾先后出现过三次反对司马家族的叛乱,但均被司马家族平定。司马昭平定淮,任命司马家族的亲信任征东大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此后,淮南开始被司马家族掌握,自然不存在反对司马家族的情况了。
曹魏朝堂早就在司马家族的严密控制之中,而关中和淮南两大军事集团,也已经归于司马家族的麾下。在这样的情况下,司马昭已经完全具备了称帝的实力和条件。
背负“弑君”骂名,成为司马昭挥不去的梦魇,他不敢贸然称帝
司马昭执掌朝政以后,在谋朝篡位的大路上,一路策马狂奔。随着司马家族对曹魏政权的控制,日趋加深,曹魏的灭亡已经近在眼前。如果不出意外,司马昭将会成为西晋的开国皇帝,也会作为司马昭受禅称帝的工具,待司马昭登基称帝以后,应该会给曹髦封个王爵啥的,然后安度此生,和魏元帝结局差不多。
但是偏偏出现了意外,不甘心当傀儡皇帝的曹髦,不愿意当司马昭受禅称帝工具的曹髦,在发出“”的怒吼之后,带着一群乌合之众,亲自讨伐司马昭。
当时双方力量,对比悬殊。曹髦此举,无异于自杀。但是曹髦却并没有丝毫畏惧,以卵击石,,向司马昭发起了挑战。最终被司马昭的心腹贾充,指使太子舍人所杀。
沈、业奔走告文王,文王为之备。帝遂帅僮仆数百,鼓噪而出。文王弟屯骑校尉伷入,遇帝於东止车门,左右呵之,伷众奔走。中护军贾充又逆帝战於南阙下,帝自用剑。众欲退,太子舍人成济问充曰:"事急矣。当云何?"充曰:"畜养汝等,正谓今日。今日之事,无所问也。"济即前刺帝,刃出於背。-《汉晋春秋》
尽管司马昭灭了成济三族,但是贾充弑君所引发的巨大政治风波,还是给司马昭带了巨大的麻烦。曹髦意外遇害,打乱了司马昭称帝的计划,他原本想做足功课以后,再逼曹髦禅位于自己,他由此走上皇帝之位。
但是曹髦却被司马昭的心腹贾充,当街指使兵士杀死。尽管不是司马昭下的命令,但是与贾充和司马昭的关系,不可避免会让人怀疑,贾充是接受了司马昭的命令,才杀了曹髦。
司马昭真是跳进黄河洗不清,他在家憧憬皇帝美梦的时候,谁知道曹髦自寻死路,想和司马昭过过招,结果实力不济被反杀。我猜,曹髦是有意为之,他非常清楚,自己当然不是司马昭的对手,他的目的不是打败司马昭,从司马昭手里把权力夺回来,而是以“被反杀”的方式,让司马昭背负弑君的骂名,把司马昭的名声搞臭。
曹髦以这种惨烈的方式,延缓了曹魏的灭亡,也让司马昭终生不敢称帝。弑君的骂名,始终是司马昭挥之不去的梦魇。为了减轻舆论压力,司马昭还动了伐蜀之战,大获成功。但是贾充弑君之事,还是没有人忘记。
西晋成立后,尚书令贾充和河南尹庾纯因为权力斗争而闹得不可开交。有一次在酒席上,贾充指责庾纯对父亲不孝顺。庾纯反击道“何在?”弄得贾充非常狼狈。
司马昭当然清楚这一点,他不想背负弑君的骂名,强行登上帝位。那样做,对自己一手创立的帝国,将是个天大的讽刺。
司马昭不注重虚名,伐蜀后受封晋王的他,和皇帝
曹髦死后,司马昭立曹奂为帝,当然这也是个傀儡。公元263年,司马昭启动伐蜀之战,魏军所向披靡,连战连捷,捷报频传。司马昭也由此受封晋公,以相国的身份独揽朝政,成为曹魏帝国实际意义上的皇帝。
伐蜀之战结束后,司马昭受封为晋王,加九锡,以相国的身份,继续执掌曹魏。他的长子司马炎也被册封为晋国世子。这时的司马昭,可谓是有皇帝之实,而无皇帝之名。
以司马昭当时的实力,取得皇帝的名号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不过,册封为晋王后,司马昭并没有逼曹髦禅位,而是享受皇帝的权力和待遇,但不废帝自立。
五月,天子命帝冕十有二旒,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跸,乘金根车,驾六马,备五时副车,置旄头云罕,乐舞八佾,设钟虡宫悬,位在燕王上。进王妃为王后,世子为太子,王女王孙爵命之号皆如帝者之仪。-《·文帝纪》
明明可以轻松登上帝位,司马昭却止步不前。从晋王到皇帝,于司马昭而言,似乎没有太大的差别,反正权力一直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从《晋书》展现的各种史料来看,司马昭并不是那种注重虚名的人,他非常看重实权。不管是晋王还是皇帝,他都是大权在握、至高无上的最高统治者。区别只是有无皇帝的名号。
司马昭看重的是“君临天下”的实权,而并不一定需要个皇帝的名号。即便他登基称帝了,他的权力也不会有任何增加。
司马家族对曹魏的控制非常深,即便司马昭不称帝,依然不影响魏晋禅代的过程,曹魏的天下,终究还是他们司马家族的。司马昭可以放心得把权力移交给儿子,让儿子走完篡魏立晋的最后一步。实际上,司马昭也是这么干的。司马昭死后,司马炎继任晋王,不久正式废帝自立,建立西晋王朝。
司马昭的父亲司马懿是曹魏勋臣,顾及司马懿的颜面,他没有登基称帝
是司马懿人生的转折点,也是司马家族没有的转折点,还是曹祚的转折点。在高平陵之变前,司马懿堪称曹魏的,他是曹魏四朝元老,从时代,就仕宦曹魏。对曹魏,为曹魏立下。
征讨东吴时,司马懿坐镇许都,帮曹丕稳定后方;东吴乘曹丕新丧之际伐魏时,司马懿领兵御敌,击败,并斩杀张霸,斩首千余级;从蜀汉叛逃过来的将领孟达,投魏后还和蜀汉勾勾搭搭,企图再次回到蜀汉,司马懿以迅雷不及掩耳,斩杀了孟达;时,司马懿坐镇关中,坚守不出,阻挡住了诸葛亮的步伐;辽东太守公孙渊袭扰曹魏边境时,司马懿率军北上平定了辽东;东吴出动四路大军攻打曹魏,司马懿主动请缨击溃了吴军,斩首万计…
司马懿两度接受托孤重任,曹魏给了司马懿展现才华的舞台。他也曾对曹魏忠贞不二,誓死效忠曹魏。然而,司马懿所有的忠诚,都在高平陵之变后,戛然而止。
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从重臣化身权臣,执掌曹魏,开启了司马家族篡魏立晋的第一步。尽管如此,司马懿谋朝篡位的步伐并不明显,远不如司马师和司马昭那样。司马懿仍然小心翼翼地,试图维持自己“曹魏忠臣”的人设。
以当时司马懿的权力,威逼朝廷给他封公、加九锡并不是难事。然而司马懿却从来没有这么做,很明显,司马懿虽然有意改朝换代,但是仍然不想大步向前,以免自己受人非议,说他是想谋朝篡位。
如果司马懿真的以手中的权力,获得封公、加九锡的“非人臣待遇”,那无异于想天下人宣告,他想当皇帝。如此一来,他“曹魏忠臣”的人设,必将崩塌。
司马懿的这点心思,司马昭不可能不懂。如果司马昭称帝了,必然要追尊司马懿为皇帝,这无疑是在打司马懿的脸。司马昭时期,和司马懿同辈的曹魏元老还有一些,尽管都坐冷板凳了,但人望毕竟还在。就这样公开追封司马懿为皇帝,那些人怎么看司马懿,怎么看司马家族?
司马昭作为勋臣二代,当然多少是有这个顾虑的。但是司马炎作为勋臣三代,当然是没有这个顾虑的。所以司马炎登基称帝后,追封司马懿为晋宣帝。这应该不是司马懿想得到的东西,但那时他已经死了很多年了,也就无所谓了。
为了维护司马懿的颜面,至少让司马懿看上去是曹魏忠臣,司马昭以放弃称帝的方式,来维护司马懿的忠臣形象,自然也是在维护司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