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军事实力那么弱 宋朝存在时间为何比唐朝还久

历史典故 2022-06-19 05:25历史记录www.qiwenkd.com

  对存在时间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奇闻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两宋不间断的持续了319年,超过了以强盛著称的(289年);另一个强大的王朝——两汉虽然加起来达到了407年,但中间有17年的中断期。所以从理论上而言,宋朝是中国大一统时期寿命最长的王朝,这完全违背了大多数人脑海里“宋朝积弱”的印象。但凡事不能只看结果,跟前代王朝做些对比,就会发现其中原因。

  历代大一统王朝兴衰的简史

  (篇幅及个人水平所限,只梳理大致脉络)

  

  秦朝灭亡的原因不能简单归为残暴。秦朝的建立,结束了数百年的分封制,东方各国那些失去既有利益的贵族阶层不忿、阶层失落、普通民众短期内难以适应,都为王朝的不稳埋下了隐患;加上南征北伐、,更是严重加剧了社会负担;而变本加厉,连关中老巢内部的稳定都被破坏,最终惨被基层公务员、各国复辟贵族联手推翻。

  西汉

  “汉随秦制”,西汉通过削藩、,历时上百年终于彻底消灭了分封制,并确立了“、独尊儒术”的理论,奠定了中国两千年的制度与思想基础;在军事上,全民皆兵的义务兵役制也体现了强大的生命力,空前拓宽了中原的生存空间;在经济上,前期与民休息、,中后期掺入了国家专卖制,有效遏制了民间资本的肆意扩张。到了注重吏治的时期,西汉王朝达到了大一统王朝第一个发展顶峰。

  但从时期起,土地兼并、专权愈演愈烈,儒生顺利篡权;但他的改革,如恢复、禁止买卖奴婢、降低的级别等,虽然看起来很美,但本质上是脱离了现实的盲目复古,难以动摇既得利益阶层的蛋糕,最终挨板子的还是那些底层老百姓。结果,“民穷,悉起为盗贼”,官逼民反,绿林、蜂拥而起;而上百年全民皆兵的体系,使得农民起义军具备强大的战斗力,在后,王莽的新朝很快覆灭。

  东汉

  刘秀的发家,也与绿林军脱不了干系,所以他对于农民起义军的战斗力感触颇深。在建立东汉后,他虽然大体上继承了西汉的各项制度,但也进行了若干改革,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有三项:其一,削弱三公的实权,将相应职能转移给低级别的尚书台,以“有位无权、有权无位”来杜绝大臣专权;其二,将对地方大员“刺史”的考核权收归之手(以前由三公负责);第三,罢免郡兵:

  今国有众军,并多精勇。宜且罢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士......

  即:中央军已经够强了,原各本郡县定期征集、训练的义务兵就罢免了吧。这一命令的目的很明显:削弱民间武力、维护政权稳定。但这也带来了一个副作用:大量少数民族内迁,(匈奴等少数民族士兵)逐渐受重用,东汉末年的正是以此起家。

  随着世家豪族势力无限扩张,土地兼并,再加上外戚、,政治极度腐败。最终的结果是中央逐渐失权、地方豪强拥兵自重、流离失所的百姓,坚持了195年的东汉就这么结束。

  两晋

  跳过大家熟悉三国时期。与之前的王朝相比,司马氏篡权的难度堪称傻瓜级,不过覆亡的耻辱度也开创了新纪录,而且可以称得上是咎由自取:

  经济上,土地兼并达到了新水准,担任、位列“”的胃口大到吞并公田;权贵公然比富,甚至连皇帝也;整个社会视财如命,甚至诞生了揭露这一现象的《钱神论》。不过奢侈只是权贵的专享,原本就贫苦不堪的老百姓,面临天灾时大量沦为流民、四处乞讨求食;

  政治上,为了避免司马氏政权也被权臣篡夺,复活了早已消亡数百年的分封制。但他没想到的是,为了夺权,自家的子弟互砍起来比臣子更狠,将晋王朝强大的军队消耗殆尽;而被中原视作打手、苦力的内迁少数民族则趁机起兵,司马氏灰溜溜的逃到江南苟延残喘。

  东晋则步入了被世家门阀掌权的处境,但仍旧内耗不休:在面对北方的威胁时,王、谢、桓等豪族可以暂时抛弃成见、团结协作;但危机一过,立即开始狗咬狗,甚至还出现了、等反叛行为,、等人的北伐则因受内部掣肘、不了了之。直到出身的时期,才终结了两晋155年的腐败统治。

  南北朝

  但是,刘裕也未能建立起能够改革旧弊、适应现实需求的新制度,在他死后,其后代也步入了骨肉相残、政治腐败的死循环,最终被大将篡夺;其后的南齐、、南陈,大致也逃不过这样的怪圈。

  而在北方,终结各方乱斗的是鲜卑拓跋氏。他们建立了空前强大的北魏政权后,以令人敬佩的勇气开了全面汉化之路。但在晚期,随着权贵的腐化堕落、普通百姓与边军日渐困顿,最终引发了轰轰烈烈的,并逐渐蔓及内地。在平乱的过程中,崛起;但他还没来得及复制的光辉业绩,就惨死在女婿帝之手,其后北魏演化成/、/,最终由周武帝统一了北方。

  没不久,帝病死后,大权落入了岳父之手。杨坚挟外孙以令中外,以高超的政治手段,铲除异己、阔斧加强集权,短短一年内就实现了改朝换代。

  隋朝

  隋朝时最让人唏嘘的朝代。杨坚在位仅23年,却创造了别的朝代几代人都难以实现的壮举;

  “爱养百姓,劝课农桑,轻徭薄赋”,推广、改革税制,同时以身作则、厉行节约,短短20余年,就让隋王朝“衣食滋殖,仓库盈溢”,人口更是实现了封建时代罕见的暴增:“受禅之初,民户不百万,末年,逾八百九十万,独冀州已一百万户。”

  政治上,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在中央机构设置三师、三公及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侍五省,初步实现权力制衡;将州、郡、县三级地方机构改为州、县两级制,裁汰冗官、节约开支,加强行政效率;创立制,选拔庶族人才进入统治阶层,稀释权贵势力,强化封建专制中央集权。

  军事上,将与均田制结合,进一步强化了源自北周时期“兵民合一、兵农合一”制度。依靠着强大的军力与外交手段,杨坚以极小代价分裂、降服,并平定南陈,结束了近三百年的南北分裂局面。

  即位后,虽然也有一些积极的政绩,比如继续落实均田制、科举制,修建运河、修补长城、开拓西域等等,但由于过于冒进、,加上不顾客观规律、过于频繁远征,给民力带来了巨大消耗。最终在各地农民起义爆发时,统治阶级内部的李渊抓住机会起兵,并凭借更加成熟的手腕笑到了最后。就这样,强盛的隋王朝仅仅存在了38年,犹如。

  唐朝

  唐朝是我们最熟悉的封建王朝,也是令无数人魂牵梦萦的黄金年代。但按表现来说,唐朝被分为了截然相反的两个阶段:

  从唐太宗到时期,其间虽有波折,但总体上大唐呈积极向上之势。踩着隋王朝父子的肩膀,李唐强化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权力的集中与制衡;大力推广科举制,扩大人才来源、稀释豪族世家的影响力,极大稳固了政权的统治基础。在军事上,一改历代有限进攻的策略,积极对外扩张,不仅解决了北方的威胁,实际控制范围甚至远达中亚。在唐玄宗时期:

  中国盛强,自安远门西尽唐境凡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

  然而扩张的背后隐藏着惨痛的代价,在李世民时期,以均田制为基础,府兵制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并且实现了有利于中央的优化组合,比如全国634个军府中,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就占了261个,实现了战斗力与控制力的完美结合。但随着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均田制崩溃,加上战事频繁、战线过长导致的兵役繁重困境,府兵制。到了唐玄宗时期,开始实行;同时为了积极拓边,陆续在边境设立军镇,将军、财、政等大权集中于节度使之手,虽然缓解了中央财政压力、极大提升了战斗力,但随之而来的则是重外轻内、军人权力过大的隐患。

  此外,长期专权,吏治日渐败坏;为了便于控制边镇、避免内外勾结,大量起用在朝廷里没有裙带关系的外族将领为节度使,最终却养虎为患,造就了将唐朝打断的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已经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大唐,在、宦官专权等多元压力下,唐朝一直处于苟延残喘的状态,普通百姓更是没了初唐时期生活富足、精神强大的生存状态;王仙芝、起义,则是压垮唐朝的最后一根稻草,在平定农民起义的过程中,、等大小军阀逐渐各自为政。公元907年,朱温正式建梁,存在289年的唐王朝正式灭亡。

  而之后的时期,则是唐朝藩镇割据的升级版,就像安重荣说的那样:的“天子宁有种邪?者为之尔!”,这一状态一直持续到托孤大臣黄袍加身。

  宋朝建立的新秩序:摆平了内患,却奈何不了外敌

  从上文我们可以发现一个规律:在宋朝之前,没有一个王朝是亡于外部敌对政权;只要内部没有大问题,外部政权压根没有鸠占鹊巢的能力。其中仅有两个特殊案例:

  其一是西晋,但其灭亡的本质是祸起萧墙:首个称帝的氐族政权,祖上早已内附中原,他们的支持者大多是中原流民;而创立赵汉政权的,则是西晋王朝的体制内官员——“匈奴五部大都督”。所以严格来说,西晋不是亡于外敌。

  其二是五代时期的。起初以割地、称臣为代价,换来了契丹人的支持,并一举灭亡;而他的接班人很快与契丹翻脸,双方互有胜负;但撑得住外敌、却扛不住内贼,其后大将杜重威、张彦泽临阵投敌,亡于内外夹击之下。

  因此,对于宋朝之前历代的覆灭,可用最精炼的几个关键词来总结:土地兼并、外戚专权、宦官参政、权臣夺位、武将篡权、农民起义,这些矛盾往往伴随着天灾集中爆发。

  所以宋朝建立后,统治者深深认识到:内忧是“腹心之患”、外敌是 “癣疥之疾”;在一定时期,外敌的存在,反而成了促进内部团结的积极因素。鉴于此,从赵匡胤开始,他们对政治、军事、文化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以扼杀上述导致王朝内部崩溃的因素:

  官、职分离,对于宗室、外戚、勋旧,仅授予高官、厚禄,而不给实职,即养起来却不赋予权力;

  分权,中书、枢密、三司分掌政、军、财,三方权力不相上下、互相不受管辖,并且设置了来削弱、制衡宰相的权力;

  重内轻外、重文轻武。为了消除唐末、五代以来的军阀割据现象,赵匡胤扩充、架空地方厢军,同时以文官掌握地方行政、财政大权;而禁军中,有一半驻扎在京城及周边,剩下的一半则分散在各地;同时还创造了“更戍法”,各地禁军每隔一两年调换一次,实现“兵无常帅、帅无常师”;这还不放心,每次对外用兵都以文官为统帅,彻底扼杀武将作乱的能力。

  在这样的组合拳下,宋朝实现了朝廷压制地方、文官驾驭武将,避免历朝历代武力冲击政权的现象。

  并且,为了鼓励人们从事文职,宋朝很是下了一番力气:

  大幅提高科举名额,平均每年的录取人数是时的数倍;并且,一旦中进就能成为公务人员,为此不得不设置了多到的闲职,以至于给财政带来了极大困难;

  为了提高臣子们的忠君意识,宋朝的科举考试将儒家传统经典列为主要内容,儒家从此彻底在社会思想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赵匡胤兄弟还传下不杀大臣及言官的家训......

  相比较之下,军人则薪酬微薄、脸上刺字,遭受物资与精神的双重歧视。两宋时期,大多数社会精英都弃武从文,这也是的文化、科技空前繁荣的主要原因。

  雇佣兵制,削弱民间武力。两宋时期,精锐的禁军和地方的厢军都是吃皇粮的专业军人;在北宋时,出于现实的需要,西、北方沿边部分地区也有部分民兵,他们的主要功能是辅助政府军。除此之外,其他老百姓基本没有系统接受军事训练的机会。所以,虽然两宋期间共发生了规模不等的农民起义400多场,却没有一场能够像汉时的绿林、赤眉、,唐末的黄巢起义那样对政权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对土地兼并视而不见。晚唐及五代以来,各地尤其江南地区的土地兼并现象已经严重到令人发指的地步,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失去土地的百姓只得依附土豪地主,跟农奴几乎毫无区别(时才得以缓解)。而到了时则更是变本加厉。时期,孙梦观进言:“迩来乘富贵之资力者,或夺人之田以为己物,阡陌绳联,弥望千里。”刘克庄则称:

  至于吞噬千家之膏腴,连亘数路之阡陌,岁入号百万斛,为“开辟以来未之有者”

  加剧这一现象的罪魁祸首,是宋朝廷的横征暴敛:“小民百亩之田,频年差充保役,官吏诛求百端,不得已则献其产于巨室,以规免役。”宋朝的赋税几乎是唐时的6倍,老百姓竭其所有仍无法满足朝廷的压榨,不得不投靠豪官大族,由此导致弱肉强食的现象无限制的发展下去。

  而宋朝之所以对土地兼并现象放任不管,主要有两个考虑:首先,财富不管放在哪,都是朝廷的:“不抑兼并,富室连我阡陌,为国守财尔......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宋人王明清语)。其二,通过放松土地交易限制,来实现促进市场竞争、资源优化、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目的;同时,为数庞大的失地农业人口,在客观上也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裕的人力资源。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与前代相比,宋朝的工商业空前发达,政府及统治阶层的富庶程度也达到了新顶峰。

  结论

  宋代统治者通过总结历朝历代的覆亡教训,以制度的力量,将外戚专权、宦官参政、权臣夺位、武将篡权、农民起义等不安因素彻底扼杀,基本上消除了造成封建割据的种种因素,使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由此创造了史上最长的单一王朝不间断执政记录。

  但万事皆有利弊。一方面,重内忧远超外患、重文轻武、重内轻外,不仅抽去了军事人才的生存土壤,还使中原王朝失去了过去千余年的尚武、进取精神。另一方面,之前的后晋主动将中原的北方屏障割让给契丹,使对方兼具了农耕与游牧的双重优势,由此滋生了中原王朝有史以来最强大的敌人。内外两种因素交织之下,北宋虽然有远远超过后汉、后周数倍的国土与人口,以及强大的经济实力与科技能力,却一直未能向历代那样对西、北少数民族争取保持强势压制,使外部不断产生越来越强大的敌人,中原王朝在千百年来首次失去了地缘政治中的强势地位。

  一句话来总结:解决了内忧,却放任了外患,也许这就是宋朝能持续319年,却最终被北方民族一步步赶下大海的内在原因。

  (以上均为事后、无责任总结)

  参考资料:《》《中国史纲》

Copyright © 2014-2022 www.qiwenkd.com.奇闻网 版权所有

奇闻异事,飞碟,ufo,奇闻趣事,奇闻怪事,灵异事件,灵异故事,考古发现,恐怖事件,世界奇闻,宇宙奥秘,未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