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一共有四个儿子 刘备最后为什么会传位给刘禅
今天奇闻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传位,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公元219年,刘备自立为汉中王,立为王太子。公元223年,刘备在于,一个月之后,刘备病逝,享年六十三岁,随后刘禅在成都继位称帝,史称“汉怀帝”。
不过,刘备一共有四个儿子,分别是、刘禅、刘永与,刘禅排行第二,更重要的是有“扶不起的阿斗”之说,一直传言刘禅能力低下。既然如此,为何刘备不传位其他儿子,而一定要传给刘禅呢?其实,可能不是刘备乐意,而是无奈之举!
刘备第一个儿子刘封,能力很强,但可惜并非亲生,而是养子。
公元201年,刘备投靠荆州刺史,时年41岁,因为当时刘备未嗣,于是收罗侯之子、长沙郡人家的外甥为养子,当时刘封大约10岁,所谓“刘封者,本罗侯寇氏之子,长沙之甥也。先主至荆州,以未有继嗣,养封为子。”
刘封20余岁时,“有武艺,气力过人”,率军随同诸葛亮、、等溯流西上进攻益州,所过之地战无不克。益州平定后,刘备任命刘封为副军中郎将。
但在北伐曹魏的襄樊之战中,多次要求刘封起兵相助,刘封不从。后来又侵凌孟达,迫其降魏。孟达与魏共袭刘封,并劝刘封投降,刘封不降,又遭部下叛变,败归成都。
公元220年,刘封回到成都之后,刘备责备他欺凌孟达,又不救援关羽。诸葛亮考虑到刘封刚烈勇猛,刘备死后可能难以制服驾驭,于是劝刘备借此机会除掉刘封,于是刘备赐刘封死,让他自尽。刘封叹息说:“我后悔不听度的话。”刘封自杀之后,刘备非常伤心,为刘封哭泣。
从诸葛亮的话中,不难看出即便刘封未死,刘备也不会传位给刘封。
根据史书记载,刘备第一个亲生儿子是刘禅,但笔者认为,此前应该还有儿子,只是失散或死了。
公元184年,爆发,乱世到来,24岁的刘备开始了一生奔波。但按照规定,女子超过15岁不嫁人,每年都要向官府缴纳一笔费用,所以汉朝鲜有剩女一说。史书上的刘备是“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颇受欢迎的一个人物,因此24岁的刘备应该早已娶妻,只是有没有生子史书没有记载。
在此后奔波的日子里,刘备并不缺少妻妾,比如194年刘备驻扎小沛时,迎娶了甘夫人;的妹妹,就在公元196年嫁于刘备。但直到207年,47岁的刘备才有第一个儿子,以及至少两个女儿。
刘备长期奔波,没有稳定生活,因此即便生下儿子,估计失散或夭折的可能性较大。即便我们熟知的阿斗,也差一点就失散了,208年进攻刘备,逃难之际刘备与妻儿失散,中赵云找回甘夫人与刘禅,这一次逃难中还有刘备两个女儿被曹魏俘虏,不知所踪。
作为蜀国第一皇子,刘禅有没有继承权呢?实际上是没有的,这与刘禅之母甘夫人地位有关。
公元194年,刘备在进驻徐州之前已经数丧嫡妻(有无子女史无记载),此后能算上正牌夫人的大约有三位:麋竺、糜芳之妹麋夫人,之妹,吴懿之妹吴夫人。这三位夫人生育的后代才是嫡出,而刘禅之母甘夫人,其实身份只是妾,因此刘禅是庶出,是庶长子。
庶出之子,往往没有继承权,除非深得刘备喜爱,或能力过于突出让刘备。但刘禅不属于这两种情况,因为刘备三位正牌夫人没有诞下龙子,给刘备生龙子的都是小妾,所以刘禅两个弟弟也是庶出,大家身份是一样的。
1,刘永是刘备亲生第二子,出生年月不详,生母不详,但没有刘禅年龄大。蜀汉后期,刘永与刘禅宠臣不和,逐渐被刘禅疏远。蜀国灭亡之后,刘永被东迁到洛阳,拜奉车都尉,封为乡侯。
2,刘理是刘备亲生的幼子,出生于215年,刘备去世时9岁,与刘永一样,都是庶子,生母不详。公元244年,刘理英年早逝。
既然刘禅、刘永、刘理都是庶出,身份一样低微,那么民间传说刘禅智商不高,甚至有“扶不起的阿斗”之说,说明刘禅能力过于地下,为何刘备不传位一个能力较强的庶子呢?
首先,刘禅未必如传言那样不堪。《志·后主传》中,并未直接描述刘禅智力问题,但通过当时名人评价,或许可以粗略的了解到刘禅能力。诸葛亮评价是“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东吴官员张温评价是“今陛下以聪明之姿,等契往古,总百揆于良佐,参列精这炳耀,遐迩望风,莫不欣赖”,这两个评价应该是溢美之词,但至少说明刘禅能力或许平常,但并非白痴或低能儿,应该就是一个成绩中低水平的学生。
其次,刘永、刘理史书记载很少,但也没有说他们有何特别之处,估计能力比刘禅高不到什么地方。更为重要的是,刘永、刘理年龄比较小,其中刘理在刘备去世时才9岁,面对群狼虎视的三国乱世,刘备传位时必然要考虑年龄问题,16周岁的刘禅相对更适合一些。
因此,从出生(嫡出或庶出)、年龄、能力等来看,刘备选择面非常小,即便发现刘禅能力有些低下,当时也几乎只能传位刘禅。
笔者认为,刘禅能力虽然不像民间传闻那么差劲,但也高不到什么地方,放在寻常王朝中期或许安然无恙,但放在三国乱世就不行了,当时三国竞争非常激烈,一旦出现能力平庸之君,就有亡国之祸,比如东吴亡国,让政变篡权,平庸的刘禅,能让蜀国坚持到263年实属不易!
参考资料:《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