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时期的烽火台速度有多快 堪比今天的雷达系统

历史典故 2022-06-19 05:26历史记录www.qiwenkd.com

  很多人都不了解烽火台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奇闻网小编一起欣赏。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北方民族在军事上一直占据对优势,只有当中原王朝完全控制北方民族,从而成为中央王朝时才不用修筑防御工事。在实力均衡或处于下风时,中原似乎永远都找不到比修筑防御工事更有效的方法来抵御北方民族。劳斡先生曾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中国的这一个国家有许多地理上的优点来便于发展古代的文化。但国防方面却有若干不可讳言的缺点。中国国防上最大的缺点是中国的北面和中国的西北面过分的开展,对于这一面并无很显明的国防线。

  北方及西北方面经常是向大陆中沃壤侵略的敌人。倘若中国取攻势,那就对于沙漠上长途的运输负担很重大的经费,倘若中国取守势,那就要修筑遥远的工事,而征集大量的军队。但后者较前者要容易些,因此中国对付北方和西北总是防御时多而进攻时少,即使要想进攻,也要先顾到防御,所以整个边塞的政策还是建筑在防御方面上”。

  的烽隧因是边防工程的基础,因此广泛分布于边防沿线各处。根据资料来看,烽隧分布的密度不定,北方、西北等东起辽东西至敦煌玉门的长城一线众多,一般罗列于长城(塞墙)内侧。巴蜀与西南夷地区也有烽隧分布,《传》载“告巴蜀太守,蛮夷自擅不讨之日久矣,时侵犯边境一夫边郡之士,闻烽举隧播,皆摄弓而驰”,说的就是烽隧在巴蜀地区战争中所发挥的作用。那么烽隧到底是什么样貌,这主要取决于它被修筑在什么地形地貌以及所要防卫的对象。在次要防御地段或视野开阔处,烽火台相隔较远,在重要防御地段或视野狭窄处,烽火台间距较小。

  汉代烽隧的建筑手法及形式,也是因地域不同而各有差异。敦煌郡玉门都尉所辖烽隧中以夯土筑而成者为数不少,而中部都尉所辖烽隧还有用湖沼中碱化的泥土间以柴木筑成的。这里的汉代烽隧,多呈下宽上窄的方柱形,台一般都在10米以下,烽火台底基一般是36平方米至81平方米,烽火台之上建一方形小屋,高1--3米,面积4平方米至9平方米左右,小屋四周墙壁开孔以便候望。

  许多烽火台都有墙环卫,与坞相连。坞分内坞、外坞,内坞置居室。据汉简记载,以马粪涂地,“一人马矢涂亭户前地二百七十尺”(《流沙坠简》28),以草或白土涂壁,“一人草涂口内屋上,广丈三尺五寸,长三丈,积四百五尺”(《流沙坠简》。

  候望系统是长城防御系统的前沿,所以候望系统的工作模式是针对匈奴人的进攻模式形成的。候望系统的首要任务是晾望伺敌动向并利用侦迹设施侦察敌情。汉简记为“谨候望”、“明天田,谨迹候望”。烽隧是边塞警戒晾望的哨所,设有“深目”、“望火头”等观测装置。“深目”即坞壁垣谍上的探视孔,既有助于观察敌情又有助于隐蔽,同时还可与转射相结合,在开战时打击敌人。是候望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东西。“望火头”是一种安装在烽火台之上便于观察周围烽火台信号的缭望装置,探出的管状窥管将视线集中在一个固定点上,便于寻找和识别由另一隧发出的信号。“望火头”直对候望目标,能够保证烽火传递的准确无误。

  因此时期曾经发生过一夜之间辽东到西北全部报警的奇观,堪比今天的雷达系统。

  参考资料

  【1】史记

Copyright © 2014-2022 www.qiwenkd.com.奇闻网 版权所有

奇闻异事,飞碟,ufo,奇闻趣事,奇闻怪事,灵异事件,灵异故事,考古发现,恐怖事件,世界奇闻,宇宙奥秘,未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