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定都在南京,为什么朱元璋取得了成功,而洪秀全却失败了?
分析和的差别。下面奇闻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1367年,朱元璋一声令下,名将、率领25万人开展北伐,经过两年的战斗,最终攻入都城北京,将蒙古贵族赶回了漠北,元朝就此灭亡。
1853年,在洪秀全的命令下,太平军名将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率领2万多人,从扬州出发开展北伐。尽管太平军一度达到天津附近,令京师震荡,但在军队的围追堵截下,最终,功亏一篑。
朱元璋和洪秀全都定都于南京,都是从南京往北京打,为何朱元璋取得了成功,洪秀全以失败收场?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我们不妨从大后方、北伐战略、敌人力量等方面来分析一下。
一、朱元璋拥有一个稳定的大后方,洪秀全的都城一直遭到清朝的围困
朱元璋于1356年攻克了南京(当时称),此后,朱元璋并没有急着北伐。在长达11年的时间里,朱元璋在南京都干了些什么事情?
一方面是按照学士朱升的意见,实施“高筑墙,广积粮”战略:筑牢南京的城墙,防止敌人进攻;在各地兴修水利,开垦种田,储备军粮。为了囤积粮食,朱元璋颁发了“禁酒令”。当手下大将胡大海的儿子胡三舍与私自酿酒获利事发后,朱元璋亲自将胡三舍杀掉。
另一方面,朱元璋花了几年的功夫,先后消灭了、、等割据力量,实现了对江南的统一。
这两件事办成后,让朱元璋有了一个稳定的大后方。当徐达北伐大军出发后,朱元璋就可以坐镇大后方,为前方提供后勤保障,要钱有钱,要粮有粮,要人有人。于是,徐达和常遇春在前线打仗就越打越舒心,越打越顺畅。
反观洪秀全,于1853年攻克南京后,还没有站稳脚跟,就急吼吼地安排部署了这次北伐。
那时候,洪秀全别说没有准备足够的后勤保障,就连南京都处于清军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的包围之中。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对南京的威胁非常大,洪秀全何尝不想将它们拔除。可是,由于太平军缺乏足够的火炮,无法摧毁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修筑的防御工事,只好绕开它们进行北伐。
正因为没有稳定的大后方,当北伐军深入敌人腹部地区,因为粮草匮乏不得不固守待援时,洪秀全不敢放手对北伐军进行增援,导致北伐军陷入孤军奋战的绝境。
二、朱元璋的北伐策略正确合理,洪秀全的北伐策略非常冒险。
对于北伐这样的重大军事行动,朱元璋和洪秀全都制定了策略。
在北伐之前,常遇春曾经提出直接攻击元朝都城,以最快的速度灭掉元朝。朱元璋和参谋军师都认为,元朝的精锐力量还很强大,这种战术过于轻敌,给予否决了。
朱元璋在参谋军师的帮助下,制定了一个正确合理的作战步骤。简而言之,就是三步走:第一步,迂回山东、河南、陕西,在迂回作战中大量杀伤元军精锐力量。第二步,当元军精锐力量被歼灭得差不多了,再直捣黄龙,向元朝都城进军。第三步,攻陷元朝都城后,逐步扫荡北方各地,实现北方统一。
徐达、常遇春在北伐中严格按照“三步走”战略,稳扎稳打,只用了一年多时间就完全实现了预期目标。
太平军的北伐策略则是“师行间道,疾驱燕都,无贪攻城夺地”。这里的“燕都”,指的是清朝都城北京。按照这种策略,北伐军实行流动作战,不将主要目标放在攻城夺地上,而是直接冲北京而去。这种策略,使得太平军的行动非常迅速,因而只用了几个月时间,就进攻到天津附近,对清廷是一种极大的震慑。
但也仅此而已。太平军转战于江苏、安徽、河南、山西、直隶数省,没有与清军进行决战,大规模歼灭清军精锐力量。同时,太平军没有攻城占地,没能在沿途建立根据地,越往北走,越形成孤军深入之势。
在这种情况下,清军能够集中优势兵力,对太平军进行围追堵截。
三、从敌人力量上看,元朝内讧不断,清朝内部比较稳固。
古人说:“祸起萧墙。”内讧对于一个王朝来说,具有十分强大的杀伤力。
元朝末期,皇族内部发生激烈的争权夺利。从1295年至1368年,短短70年间,元朝帝王世系中就出现过10位。如此频繁的帝王更迭,无休无止的内部争斗,使得元朝耗尽了精力和资源,像一个庞然大物,被人轻轻一推,就会轰然而倒。
刚好是朱元璋,完成了对元朝的最后一推。
清朝自1644年入关以来,到运动爆发时,已经历经、、、、、、7朝,历时200多年。
当时,清朝虽然内忧外患不断,衰退的迹象非常明显,但内部的统治一直很稳固,皇权没有受到威胁,自上而下的指挥是有效的,因而能够调动所有资源来扑灭太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