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官员每月都多少俸禄?相当于现在的多少钱?
对官员的俸禄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奇闻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表表行车骑将军,在守江陵时被封为行征南将军,这个行就是代理的意思,行使征南将军的职权,与真的没什么区别,比如"守",的官职就是侍中,守尚书令,守就是试用的意思,的官员在刚上任时,一般都要试用一年。一年之后才算正式就任。但是荀彧一守就守了近二十年。也与真的没什么区别。还有一个词叫领,领就是管理的意思,如果某个地盘,不在自己的辖区内,也要称为领,比如刘备表孙权为行车骑将军,领徐州牧,因为徐州不归孙权管,所以要用领,也叫遥领。比如刚贵妇时被封为,领冀州牧,此时还没开打。冀州在手里 ,贾诩的这个冀州牧其实没什么意义。
等到几年后冀州真归了曹操,曹操立马自己做了冀州牧。贾诩也就不需要再领了。古人往往非常虚伪。事事都要讲究名正言顺,虽然诸如表和领之类的。都假的很,但起码也算走了程序。如果实在没人表自己一下。就干脆自封。比如刘琦病逝后刘备在部下们的推举下做了荆州牧。
这就属于自封。当时的刘备刚刚占据了荆南四郡,急需宣示主权,设置僚属。一时之间又找不到合适的人来表举自己,于是便赶紧上位,昭告天下,言下之意就是荆州有主了。诸位就不要再打荆州的主意了。当然主要是做给对荆州有想法的孙权看的。在攻占冀城后自称为,领并州牧。都督凉州军事。也是这种情况,连表都没表一下,朝廷当然不会认可的。后来马超被刘备封为平西将军,说明马超之前自封的那个征西将军刘备也没有承认。还有一个词叫假节,也叫持节或者拥节。所谓节就是一根竹竿。
上面有牦牛尾巴作为装饰,在军中代表着至高无上的皇权。具体又可以分为使节,持节,假节,假节可以先斩后奏。但是只能针对犯了军法的犯人。持节可以自行处死平民,不需要上奏,也不需要罪名。使持节权利最大,可以不经请示自行处死品级在太守以下的官员。到了建立之后又出现了假黄越,假黄钺一般加给军事行动的总指挥。比如,都督中外诸军事,假黄钺,总统内外诸军。假黄钺者有权任意处死使持节,持节和假节的将领在行军作战时候,权力已经基本等同于了。
最后再来看一下官员们的俸禄,史书中经常会出现"两千石"这个词,用来代指刺史或者太守一类的地方官。三国时期的官员们发工资有时候是直接发粮食,有时候是将粮食折算成等价的铜钱或者丝绸。在战乱年代,粮食是硬通货,有粮就不愁没地方换钱。但是两千石只是一个代称。并不是一个月真正给你发两千石粮食。石是古代的一种重量单位。一石就是120金,两千石就是24万斤。不可能给你这么多粮食,古代发粮食不像现在这样按照重量单位计数,因为粮食是有季节性的。有时候发大米,有时候发谷物。密度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要按照容积计算。比如一升一斗,一斛等等。都有专门的计量容器。
三国时的一斛等于十斗,一斗等于十升,如果按照大米的密度来计算,一升大米重约1.9斤,一斛大米就是190斤。但是的一升只有现在的五分之一。也就是200毫升。所以一斛大米其实只有38斤左右。现在全国的普通大米价格大约在三块钱一斤。这样一折算我们就可以统计出三国时候官员们的工资数额了。比如东晋的名言。其实大约就是不为57块钱折腰。的五斗米教,入会费也是这个数,当然了,古代的米价和购买力,跟今天是不一样的,尤其是战乱年代。另外朝廷发的大米一般都是带壳的。并非现在超市里的这种无壳大米。
三公即位在三公之上的太傅大司马大将军,丞相还有与三公平级的都是"万石"
每月是发三百五十斛粮食。用大米的价格折合成现在的人民币就是月薪39900元。九卿及九卿平级的各州州牧河南尹,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将军,四征,四镇,四安,四平等重号将军及加了大字的杂号将军叫"中两千石"每月实发一百八十斛粮食。即月薪20520元。
执金吾,司隶校尉,一般杂号的将军各州的刺史,各郡的太守,国相,就是俗称的两千石,每月实发120斛粮食。即月薪13680元。光禄大夫,侍中,偏将军,各种中郎将,护校尉等叫"比两千石"每月实发100斛粮食。即月薪11400元。尚书令,御史中丞,丞相府长史。万户以上大等叫千石。每月实发九十斛粮食,即月薪10260元。
万户一下小县令,太史令军司马等叫600石。每月实发70斛粮食,即月薪7980元。往下还有三百石,两百石,百石等各种等级按照官员官职大小依次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