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夏、商、周、秦的国姓后世很少有人用了?
为什么夏、商、周、秦的后世很少有人用了?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奇闻网小编一起看下去。
在中国,同姓人相遇,喜欢说“五百年前是一家”。不过,氏学角度来看,这句话当不得真。
中国的许多姓氏尤其是大姓来源复杂,即使同姓,也未必是一个老祖宗。譬如,最负盛名的一支孙姓当属春秋卫武公之子惠孙一支了。惠孙之仲乙,武仲家族以祖父之字为氏。这是先秦时期来源最主要的一支。春秋时还有孙氏和孙氏,楚国孙氏源自的令尹孙叔敖,也属以先祖名字为氏,齐国孙氏则是给将军田书赐。不仅仅有这三支孙姓,史上还有众多的改姓孙氏。名臣被纣王剖心后,子孙为避祸,有的就改姓孙。初年,大批含孙字的复姓不得不省字而改孙氏……
许多看起来不相干的姓氏,却有亲缘关系。以《百家姓》前六句为例,何姓源自,盖因灭亡后;子孙流散,江淮地区读“韩”为“何”,这才有了何姓。如果再追根溯源的话,赵、秦起自赢姓,周、吴、郑、冯、卫、蒋、沈、韩、杨、施、张都源自,褚、陈分别得自子姓、妫姓,而许、吕则始自,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夏、商、周、秦四朝的国姓分别是姒、子、姬、赢;著名的尧帝祁;姓妫或姚;居住在姜水之滨而得;人文始祖黄帮本孙,长居姬水,因改,居轩辕之丘,故又号。
为什么这些古老的姓氏,除了姚、姜几个之外:后世很少有人用呢?原来商周时期有很严格的,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姓氏,其他子孙只能以邑、国、祖字、官名等为姓,就分散了这些古老姓氏。以姬姓为例:分封了许多同侯,到少数诸侯做大,多数诸侯湮没,纷纷以邑国为姓,而周天子式微,姬姓就渐渐不那么吃香了。到时,名隆基,姬、基同音,一些姬姓人又改為。
这样论来,几乎每个中国人五千年前都是一家。我们中国人只要相见,不说“五百年前是一家”,说“五千年前是一家”,那基本是没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