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团的3公里跑为何要戴上防毒面具来完成?
新训期间,该团组织新战士开展水中憋气训练。艾斯卡尔摄
从海拔1000米到5000米,这中间不仅仅是4000米的高差,更是新疆军区某红军团从训练场走向战场的“升级”之路。
“3公里跑就能让大家累得上气不接下气,开什么玩笑?”一次体能训练之前,刚到该团的一名新排长对此还是嗤之以鼻。这不,才过一周,他的认识便发生了巨大改变——该团的3公里跑是要戴上防毒面具来完成的。即使是平时跑5公里、10公里都不在话下的官兵,戴上防毒面具进行3公里跑的时候,都会上气不接下气。
在海拔不高的驻地,开展这样似乎有点折腾人的体能训练,为何?
“戴防毒面具3公里跑是我们组织的抗缺氧体能训练课目之一。”该团领导告诉笔者,训练是为了准备打仗,更是为了打赢。只有做到先战胜高原,才能战胜敌人。针对所担负任务的需要和每年驻训地海拔高、氧气少等特点,他们让抗缺氧体能训练常态化,让训练与备战实时对接。
谈及高海拔低氧环境,中士陈世金感触颇深。几年前初上高原的他,在一次团里组织的轻武器实射中,因前期对于抗缺氧体能训练认识不足而栽了跟头。射击开始后,他呼吸急促、极度不适应环境,导致10发子弹只命中1发。
从海拔1000米驻地到5000米的“战场”,高差带给官兵的不仅仅是缺氧,还有对人体机能造成的巨大影响,以及时刻都会危及生命的突发性高原病。
“如何让非战斗减员最小化?”团党委陷入深思,但很快,他们就达成共识:向科学组训要战斗力。笔者在导弹连看到,下士张磊刚刚完成戴防毒面具3公里跑,连队卫生员杨立华立即用心率监测仪测量他的身体指标:心率166次/分。对比他以往的身体各项数据后,杨立华认为张磊的身体指标符合进行下一步抗缺氧连贯课目的训练。
“我们在抗缺氧体能训练中采取‘过关升级’的训考模式,起初进行单个课目、短时间的训练,慢慢加码进入多课目、长时间的连贯模式,促使官兵逐渐适应高原低压缺氧环境。”走下训练场,张磊边擦拭汗水,边向笔者说道。
连贯训练模式更贴近实战。上士许鹏水中憋气5分17秒后,迅速戴防毒面具,进行3公里跑,当他抵达终点后,又立即扛起重达40斤的弹药箱冲向400米的沙地。到达射击地线后,调整呼吸,砰、砰……轻武器实弹射击成绩5发46环,成绩评定优秀。这是近日该团一次抗缺氧训练课目连贯考核中的一幕,像许鹏这样训练成绩达到优秀标准的官兵越来越多。
成绩来之不易。抗缺氧训练不像其他训练课目那样,咬咬牙、挺一挺就能坚持下来,亲身参与后就会明白什么叫“煎熬”。个别官兵甚至动起了歪心思:通过卸掉防毒面具里的过滤器装置、故意把防毒面具绷带调松,来减少训练中的痛苦。
一次戴防毒面具3公里跑考核现场,在一个拐角处,由柴油、塑料、辣椒、花椒等混合而成的“毒气弹”瞬间燃起,释放出滚滚浓烟,霎时弥漫了整个区域,味道十分刺鼻。一些心存侥幸没有按照规定使用防毒面具的官兵通过“染毒地带”时,顿时被呛得眼泪鼻涕直流,随后被亮“红牌”。
“以打仗的标准练兵,多让官兵吃吃脱离实战的亏,这些问题自然迎刃而解。”该团团长张信凯坦言,在真实的战场上,一切脱离实战的“假把式”都会不攻自破。为了让官兵养成自觉,团里制定了抗缺氧体能训练考核细则,水中憋气、戴防毒面具3公里跑、戴防毒面具过400米障碍等课目都有具体要求,官兵逐渐适应这种“难熬”的训练模式。
随着抗缺氧训练如火如荼的开展,该团近几年赴高原驻训演习期间,出现严重高原反应的人数逐年递减,官兵不仅是平原“雄狮”,更是高原“猛虎”。前不久,在该团自动化站技术人员攻关下,“体能训练成绩管理系统”已经在该团军事训练网上线试用。下一步,他们将对这个系统进行调试,力争实现体能训练成绩“大数据”智能分析,让体能训练更加科学合理。(韩雷 苏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