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战短语多重要?一语不当便被翻盘
这个简单刚劲的放飞手语,胜过千言万语,承载着我们这一代人的无上荣光。 本报特约记者 李唐摄
一言不慎 反胜为败
李峥是空军某飞行团的副参谋长,这位飞着目前我军最先进战斗机的飞行员,最近有一个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吐槽”:尽快规范统一我们的作战短语!
见到记者后,李峥说了一个在脑海中挥之不去的“败仗”。在今年进行的一场实战对抗中,他和他的僚机本来占据着场上优势,并把对手牢牢锁定。但在与僚机的配合中,有一个作战短语用词不当,使自己的僚机产生了误解,结果被对手翻了盘,反胜为败。
从小在北京长大的李峥,普通话说得很标准。此次实战对抗中,不是话没说清楚,而是话没说精准。这也应了一句老谚语:到哪个山头就得唱哪里的山歌。在现代高强度的实战对抗中,显然得有一套贴近实战的非常实用的作战短语。
实战短语有多么重要?现代空战基本上属于“秒杀”,胜败之间的转换几乎在眨眼之间。李峥跟记者解释说,歼击机与别的作战平台或者说作战终端不同,是多重任务集于一身。比如说坦克这个作战平台有3-4个乘员,驾驶、炮长、车长等战位分别有人担任,但战斗机就不一样,一个人得干几个人的活,脑子常常不够使。现在我们进入了信息时代,大数据、云计算极大地扩展了我们思维和行动的空间,但是,所有的信息情报也好、指示命令也罢,传输到作战平台或终端的作战用语都必须简明扼要精准,否则就会贻误战机。
汉语博大精深,据称,一个词最多的有70多个意思。当我们在实战对抗中,要琢磨一个词有几个意思的时候,错失良好的战机就成了大概率事件。李峥对用好作战短语的感受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加强烈。
李峥是一个有心人,对我军使用的作战短语作了一番研究。他说,我们在实战对抗中发现了一架战机,通常的报告口语有3种用语:发现敌机、发现友机、发现战机。相比之下,外军同样的作战用语各有3个词,简单明了,说者朗朗上口,听者一听就通。我们现在用的作战短语用词多不说,而且容易混淆,表达也不够精准。例如,发现这个词,是目视到的,还是雷达捕捉到的;是看到了,还是看清楚了——有点语焉不详。
类似的模糊用语还有不少。比如,在实战中发现敌军发射导弹时,外军针对发射的导弹类别分别有3个词,某公里以内的近程导弹是一个专用名词,某公里到某公里的中程导弹又是一个词,而远程导弹又是另外一个词,表达得非常精准。听到不同射程导弹的用词时,只要自己的战机在射程之外就不用管它,如果在射程之内就得赶紧采取规避动作。相较而言,中文表达就有点模糊和啰嗦,一个名词前面有时得加上好几个定语才能说清楚。显然,这难以适应实战化的需要。
其实,我军为了避免“误听”,在实战中也有很多创造性的做法。比如,1、7、0三个容易混听的数字,不说是“壹柒零”,而说是“幺拐洞”。在实战化的训练中,官兵们也有一些创新的做法。不过,令“李峥们”苦恼的是,现在的作战短语该由谁来界定和规范?
无声语言 亦需规范
作战短语不仅仅是指口语,还涉及到网络用语、书面用语以及手语、旗语、灯语等等。特别是在战术层面上,用得最多的恐怕还是手语。
陈小勇是辽宁舰首任舰载飞机的起飞助理,他的那个放飞手势曾经风靡了神州大地,振奋了全国人民。至今还令人兴奋不已的那个起飞手势,就是典型的实战化手语。
起飞口令为什么不能用嘴巴下达?起飞助理和舰载机飞行员不都戴有无线耳麦吗?陈小勇解释说,航母上各种噪音特别大,特别是战机的轰鸣声,说话根本不好使,与飞行员最好的交流方式就是手语。他说,飞行员准备好后会向他敬一个礼,示意起飞准备工作完毕。一切起飞工作做妥当后,他会做一个放飞的手势。这个手语是告诉飞行员的,也是告诉止动轮挡操作员的。
别看陈小勇这个手势很简单,但这个手语胜过千言万语。因为,舰载机起飞,是由好几名官兵来共同完成的。大家要协调一致,没有比用手语更好更高效的办法。
与海军相比,手语用得最多的,当属特种部队的官兵。特种作战学院战术教员巩亚东,从事特种作战教学多年,对特种作战的手语了如指掌。他向记者介绍说,特种作战手语具有传递隐蔽、保密性强、不受干扰、发收同步、接受面广等特点,在传递特定信息和指挥行动时具有独到的优势,是其他通信方式不可比拟的;特种作战手语也很丰富,可分为数字手语、专指手语、命令手语、队形手语和告知手语等5类。
记者对特种作战手语的保密性抱有疑惑。巩亚东教员对此解释说,特种作战手语与海军的旗语和灯语相类似,有些手语是公开的秘密。而真正在实战运用中,该采用什么样的战术行动,这当然是保密的。比如说,在实战中我们要实施6号作战方案,就会打出一个“6”字的手语,具体6号作战方案是一个什么方案,敌人是不知道的,只有事先有约定的特战队员才知道。
随着近些年来我军与外军的交往增多,特种作战学院也与以色列、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的特种作战部队进行了共同训练。在特战手语方面,很多手语是通用的,没有保密可言,只有少量手语不一致。巩亚东教员说,手语的障碍没有口语那么大,很容易弄懂沟通,手语只要实用合理,符合实战化的需要,很快就会通行起来。
与李峥的困扰一样,巩亚东也认为特种作战手语也存在有待规范和统一的问题。全军各军兵种差不多都有自己的特种作战部队,但现行的特种作战手语还是“学院制造”,不具备全军性、权威性和法规性。如果都是一个教练教出来的还好说,如果不是,在今后的实战化联合作战中,就有可能遭遇麻烦。想想,空军打一个手语海军看不懂,海军打一个手语陆军看不懂,这联合作战怎么能够打赢?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随着部队实战化训练的广泛开展,各军兵种使用手语越来越频繁,手语内容积累也越来越丰富,已经成为“军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了适应实战化的需要,特种作战手语的规范和统一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用好军语 时不我待
在记者的案头摆放着一部2011年版的《军语》,收词8587条,涵盖了我军军事、政治、后勤、装备工作各领域。应该说,《军语》是我军军事软实力的具体体现,是我军正规化建设的基石,也是我们用好作战短语的一把卡尺。
军事科学院军事法制研究院杨鲁研究员,是2011年版《军语》编撰的负责人。对于这部心血之作,他也有一番 “苦衷”:《军语》在部队使用得并不理想。
杨鲁举了一个例子,《军语》收录了很多词形相近的词条,如“包围”与“合围”,这两个词词形相近,词义却不尽相同。现在部队中,有的同志在使用这两个词时完全是凭感觉想当然,如果在作战中就有可能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就军语的规范使用,杨鲁专门做了一个课题。他在调研后发现,当前部队使用军语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不注重使用军语,军语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用起来不要的问题普遍存在;二是不正确使用军语,误用军语、乱用军语、使用网络语言代替军语等不规范使用军语的问题时有发生。
这些问题出现的症结在哪里?杨鲁研究员列举了四大原因:认识不到位,学习不深入,训练有空白,督查没跟上。
记者在一线部队采访了解到,部队官兵对《军语》也有一些“看法”:军语修订更新太慢,不太接地气;综合性很强,专业性不够。现行的《军语》是2011年出版的,现在过去这么多年了,我军现代化建设和实战化训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论是战法还是装备,不论是训练的地域还是执行的任务,都不可同日而语,可我们的军语没有与时俱进。修订增补军语,也得撸起袖子加油干才行。
来自基层带兵一线的中尉杨利程翻开记者手中的《军语》,指着“疏散”的词条说,释文对其解释是:对人员、装备和物资等进行分散隐蔽配置的行动。现实中,部队的武器装备发生很大变化,机械化程度大大提高,我们是带装备进行分散还是不带,词条没有交代清楚,不够精准。再说了,如果是单兵散开,应该用“散开”,如果是分队散开则用“疏开”好,这样才能做到精准不模糊。
在实战化训练中,让官兵们抱着大部头去啃去背不太现实,他们的行为很朴实也很“功利”,什么样的军事用语贴近实战、接地气,在日常的训练执勤中能用实用好用,他们才会自觉地去使用。
杨鲁研究员给大家带来的一个好消息是,针对部队官兵提出的一些问题,全军军事术语管理委员会目前正在组织全军各有关单位编纂(修)20部军种和专业《军语》,形成基本覆盖全军各部门、各专业、各领域的军语体系,以满足全军各级、各类、各层次指挥员和广大官兵作战、训练、管理和日常工作的急需。(范江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