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前两年的南京保卫战军事大演习 历史巧合演习化真
1935年12月上旬,在两年后爆发南京保卫战外围战斗的苏南原野上,军马嘶鸣,炮声隆隆,两支装备齐全的多兵种部队,各以攻防国民政府首都南京为目的,在这里进行了激烈的“厮杀”。这便是在蒋介石亲自主持下,由训练总监部总监唐生智上将直接指挥的一次“秋季大演习”。
拱卫首都早有预案
自“九一八”事变与“一·二八”淞沪抗战之后,日本侵略者先后制造了伪满洲国的成立和“华北事变”,步步吞食中国国土,其亡华之心日益暴露。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在“安内攘外”政策的影响下,虽尚未下定全面抗击日本侵略的决心,但为政权安危计,对于未来日本侵略及中国抗战的战略、政略亦在不断谋划中。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当局判定,在未来战争中,日方必以“速战速决”为其作战方针,而为求“速战速决”,日军必会自北方移师京沪地区,并由淞沪挥师西进,以攻陷南京为其目标。
面对海、空力量占绝对优势,拥有大量飞机、坦克、大炮等精良武器的日军,中方亟需筹划如何充分利用长江三角洲平原、河网地带的地理特点,发扬本土作战、熟悉地形等优势,以取得京沪会战的理想成果。1935年春,唐生智为军事委员会拟订了《京沪保卫战军事设想和计划》。这一计划听取军事家蒋百里的意见,并得到蒋介石的核准。唐生智在后来的回忆中曾述及:“以上海、杭州湾为第一线,昆山、无锡、苏州、杭州一带为第二线,江阴、镇江为第三线,南京、京杭公路为第四线。”计划书还规定“各线部队应该预先有准备,假如上海的部队打了一个时期要撤退时,则第一线上海、杭州湾的部队撤退到浙江以西、皖南一带,整理补充,并在那里准备阵地。以后各线则陆续往后方调动,以作长期抗日的准备”。
未来保卫京沪战役的构想既已确定,中国军事当局便决定选择适当地域,组织一次拱卫首都的实战演习。这年8月,蒋介石命唐生智指导参谋本部的承办人员拟订实战演习的草案,并编制预算。9月中旬,各种演习草案已大致就绪,蒋介石复电令预定参加演习的主要部队第三十六师与第八十七师,先后集中到南京附近整顿,此后每周举行汇报会一次,以使演习准备工作得以不断完善。10月上旬,参谋本部第一厅主持演习人员,依据拟订的演习侦察计划,赴句容、汤山一带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演习地形考察。中旬,蒋介石由太原返京,听取唐生智关于演习筹备情形的汇报,对演习地点选定的原则及演习科目、日程等项作出面谕,对原计划作了大幅调整。于是,唐生智又率参谋本部人员根据蒋介石新的指示精神,重新拟订出修正的演习大纲与指导要领,从而正式形成了《1935年秋季大演习计划》。
东西两军“鏖战”京畿
1935年11月初,演习的领导机构和组织实施计划正式出台。其领导成员安排如下:
演习统监部统监蒋介石(军事委员会委员长)
参谋长唐生智(训练总监)
副参谋长杨杰(参谋本部参谋次长)
熊斌(参谋本部参谋次长)
参谋处主任刘光(军委会办公厅副主任)
东军司令官张治中(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育长)
西军司令官谷正伦(首都宪兵司令兼警备司令)
东军审判长周亚国(训练总监部副监)
西军审判长张华辅(训练总监部副监)
中央审判长杨杰(兼)
参加演习的主干部队都是陆军中装备优良、训练有素的佼佼者。东军以第八十七师和教导总队为基干,集结于宜兴附近,向南京方向进攻;西军以第三十六师及由中央军校学生编成的第一混成旅为基干,集结于天王寺附近,以拱卫首都、反击入侵为目的。双方都配有飞机、炮兵、装甲兵、化学兵、通讯兵等特种部队,总计参加演习的部队达四五万人。演习地域为南京至宜兴间的天王寺、溧水、溧阳、张渚一带,以日本侵略军为假想敌,以京杭国道为东西两军的主要交通线,模拟日军登陆对抗。
11月中旬,唐生智及各审判长根据拟订的教令、指导要领与《审判勤务参考方略》,召集全体审判,在陆军大学校内详加指示,多方演练,进行了大约一周的训练。
11月30日,各支演习部队全部进入指定位置。12月1日,京杭国道上车水马龙,从高级的福特轿车到吉普车、摩托车、军用卡车,挤满了狭窄的公路。中午12时前,演习统监部的高级幕僚及参谋处人员陆续抵达设于溧阳南渡镇的统监部。
12月2日清晨,演习正式开始。双方各以积极之企图向前推进,遂于溧阳西边的分湖桥、丁水桥一线发生“遭遇战”。西军从战略上考虑,主力未参加“遭遇战”的决战,而是利用黑夜退至六步山东西一线进行防御。3日,两军继续发生“遭遇战”,各以轻武器猛烈交火。西军第三十六师将重点保持于右翼,因道路不良,影响了炮兵的调动、配置,致生被动。4日东军发动出击,在进击中为西军后卫所拒,战局呈现僵持。6日起,西军实施阵地攻击战,并分遣步兵一营远途袭击“敌”之右翼,企图攻其侧背,形成包围,但因此而分散了兵力。东军在这一阶段的攻击战中也暴露出自己的弱点,教导总队与第八十七师结合部兵力薄弱,给西军转移攻势造成了机会。
南渡一带河流纵横,湖沼遍布。西军利用这一地形,逐次迟滞东军的进攻,演练了小部队的河川防守作战。最后,正当东军乘胜追击,发起拂晓攻势之际,一支长长的汽车队运来了西军的增援部队——第一混成旅,从左翼实施猛烈的转移攻击,使东军的进攻功亏一篑。
由于生力军第一混成旅的出现,“战场”形势立即改观,原处劣势的第三十六师、宪兵部队与第一混成旅密切配合,将突进的东军一部予以“围歼”。在一片激昂的冲击声中,奠定了西军的大胜。
蒋、唐讲评大演习
12月8日,演习完毕。蒋介石在句容现场即席发表讲评。他的讲话不长,但分量很重。他说:“这是国军第一次大规模演习,无论在技术上或战术上,虽然成绩不算很坏,但是毕竟免不了有不少重大的缺点。”他用“不算很坏”四个字来肯定演习的成绩,褒扬中包含着严峻的成分。接着,他严厉批评了特种部队和炮兵第四团不知道爱护兵器和军旗,以及前方指挥官没有注意后方管理等问题。
在蒋介石讲话之后,演习参谋长唐生智发表了长篇讲评。这一讲评堪称为军中元老、一级上将唐生智一生中最耀眼的军事理论著述之一。
唐生智首先肯定了参加演习各部队官兵“忍苦耐劳,不眠不休之努力,得以如所预期而完成”的精神,并对本次演习的目的及其所期望的价值作了概括性的阐述。他指出:
秋季演习之目的,固在于使各部队于何种战斗方式中发挥各级指挥官之指挥能力,演习联合各兵种之协同动作,然其要义尤在于使关于国军编制、装备、教育、训练诸方面之缺点,以为尔后改良推进之准绳。在演习中,吾人已发现甚多之缺点,获得丰富之教训,甚望诸位能悉心研究,出全付毅力,勇往迈进,期于短期内获得良好成绩,以完成国防准备之基础,则在演习之价值甚伟大也。
接着,唐生智分别从军队指挥、诸兵种之协同和对地形的观察、利用三个方面逐一讲评其缺失。关于军队指挥方面,唐生智认为存在着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各部队长的决心与命令,未能适时作出并予贯彻;二是在兵力使用上,未能集中优势兵力于决战方面;三是指挥官未能亲临前线,适时作出决断;四是通讯联络存在诸多缺陷。关于诸兵种协同方面,此次演习中,除以陆军步兵为主要参战部队外,尚有空军、炮兵、装甲兵、防空兵及化学兵等军、兵种配合参战。唐生智指出其缺陷在于:步炮间未能有良好的协同;空地联络不良;战车未发挥其冲锋、奇袭之作用;高炮部队未能很好完成防空任务以及化学兵的运用不合机宜等。至于对地形的观察与利用,唐生智着重就道路、河川和汽车运输三个方面总结经验,提出了应当注意的事项。他指出,“在将来实践中,为避免敌空军之威力,应多实施夜行军为有利”,“在许多重叠河川地域之战斗,攻者应以先头部队首先扩大正面,继续以工兵,使接近河岸侦察河川之状况,并决定向有机可乘之地点攻击,防者当利用各河流进行逐次抵抗”。他表扬了西军在演习最后阶段适时利用汽车运送第一混成旅,从而达成胜利“围歼”主力的成功之举,同时又再次强调:“大部队之运输易受空军之攻击,亦易发生故障,故应切实注意上空之防护,或利用夜晚以行之。”
由于唐生智的这一讲评切中中国军队之要害,故被蒋介石立即批发全军,要求认真研读。
历史巧合演习化真
1935年国军在南京附近组织的演习虽名为“秋季大演习”,但实际进行时已属冬季。这一年11月8日立冬,23日小雪,到大演习开练时,已进入“大雪”节令。在时间过去整整两年之后,历史出现了惊人的巧合。1937年12月上旬,当日本侵略军沿着京杭国道攻向南京时,恰巧是在2日至8日这一段时间内进行了溧阳、溧水、天王寺、句容等地的战斗,而在“东军”的进军路线中,正好有一路是沿着京杭国道逐次向南京攻击前进的。
根据日本的军史记载,其第十军于1937年12月2日接到了关于“攻占南京”的方面军命令后,遂命“第一一四师团沿宜兴——溧阳——溧水公路大致进入溧水北面地区”,“第六师团沿长兴——广德——洪蓝埠公路大致进入蓝水西面地区”。由第十军所率这两个师团,不偏不倚,沿着两年前演习中“东军”(即假想中的日军)的足迹,于12月2日攻陷溧阳,4日陷溧水,并进抵天王寺,5日占句容。
除了时空范围奇迹般地吻合外,在南京保卫战中抗击日军的中国守军主要部队及指挥官也与两年前的大演习基本相同。令人啧啧称奇的是,已多年不率军作战的“大演习”参谋长唐生智,竟被蒋介石委任为统率有13个建制师又15个建制团、约15万军队的南京卫戍司令长官,而当年充当东军主力的第八十七师和教导总队以及充当西军主力的第三十六师,都是南京卫戍军战斗序列中的第一批基干部队。
一样的战区统帅,一样的参战部队,又经过了“大演习”的实践磨练和事后总结、提高,凭藉指挥官对部队的了解,作战部队对地形、地物的谙熟,本应在实战来临的时候占有相当的优势,然而真枪真炮的血腥战斗决非和平年代的演习可比,它除战、技术的优劣之外,更重要的还由双方的国力、军力对比支配着。抗战初期的各战役,由于中日双方实际国力、军力对比悬殊,决定了不仅溧阳、溧水、句容一类县城守不住,就是上海、南京、徐州这样的大城市也是守不住的。
尽管经过1935年秋季大演习的洗礼,实际战争爆发时,在当年东、西两军鏖战的苏南大地上并未发生比较像样的争夺战,中国守军即退守南京复廓阵地,这不能不说是给历史留下的遗憾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