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书法外,王羲之还有哪些令人拍案叫绝的事迹?
,,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美誉,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二王”。下面奇闻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我们一提起王羲之,自然想到的就是他那篇天下第书《兰亭集序》,以及他和他的儿子王献之在我国历史上书法的成就。
由于读者对王羲之书法的故事都非常熟悉,今天,笔者在本文中部不提他的书法作品,专门来聊聊他那些不为常人所知的故事,王羲之还真有一些令人拍案叫绝的事迹。
西晋末年,天下大乱,,在建康(今南京市)建立东晋王朝。王羲之的父亲王旷、伯父王导皆因铺佐之功而地位显赫,此后,一门在东一直高官不绝。
王羲之是王旷的第二个儿子,他年幼时,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及长,有才辩识见,逐渐成了一个知识渊博、能言善辩、正直敢言、风流倜傥的青年。
王氏一门子弟人才济济,大多被世人品评为上等,而王羲之尤其秀颖独发。
东晋太尉郗鉴(269年-339年)派人到王家,打算从王氏子弟中选择未来的女婚,其他子弟都矜持恭候,唯有王羲之满不在乎,仰卧在东床上坦腹食饼。郗鉴听了汇报后,大喜道:"我要选的就是这样的人,走,快领我去看。”
郗鉴来到王府,见王羲之既豁达又文雅,才貌双全,当场就下了聘礼,择王羲之为快婿。这件事一直被传为佳话,也为后人留下了“”的有趣事典。
由于王羲之少有美誉,他一入仕便作了秘书郎,又迁为庚亮的参军、长史。庾亮临终时极力推荐,朝廷公卿大臣们也多喜爱他的才器,多次征召委以侍中、等要职。
但是,王羲之都极力推辞,后来,朝廷又任命他为护军将军,王羲之仍推辞,在扬州刺史的劝解下,他才接受了。不久,他要求到风景幽美的宣城去作太守,没被允许,改授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因此世称其为""。
东晋王朝偏安于江南一隅,内忧外患不绝,政治腐败,人民困苦不堪。王羲之胸怀大志,关心时事,体恤民生疾苦,很想为国为民建立一番功业,又“以骨颤称”,所以他为官尽职,能够做到知无不言、知无不为。
当时,东晋两个手握重兵的权要人物殷浩(303-356年)和(312年-373年)不和,互相争权夺势,王羲之写信给殷浩,劝他以国事为重,与桓温。
然而,殷浩冒进北伐,王羲之审时度势,断定他不会成功,只能给国家带来损失,便致书极力劝阻。殷浩不听,果然失败。图谋再度北进,羲之又一次直切劝诚,殷氏一意孤行,竟以更惨的失败告终。
王羲之连续两次都做出了十分准确地判断,这说明他不仅仅是一个书法家,也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
王羲之在任职期间,江东发生大灾荒,他自行决定开仓赈贷,以解救人民的危难。"朝廷赋役繁重,吴会(吴郡、会稽一带)尤甚,羲之每上书争之,事多见从”,从而减轻了人民的一些负担。
针对当时吏治腐败,他上书给东晋当权者,指陈时弊,尤为切至,希望朝中大臣们能引咎自责,有所改革,使人民“小得苏息,各安其业"。
然而,国是日非,绝非王羲之只身独力所能挽回,他的一腔热血毕竟温暖不了冷酷的现实。
永和十一年(355年),王羲之因与扬州刺史王述(303年-368年)不和,耻居其下,便在父母墓前发誓不再作官,决然辞职。
从此,王羲之便日日和许询、等著名的士人游山玩水,弋钓为乐。
王羲之能主动辞去朝廷里的职务,也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出的事,他比晚他一些时候出生的著名隐士(365年—427年)更早地“”呀!
王羲之还是一个虔诚的天师道徒,他笃信老庄哲学,在政治上失意,理想无法实现后, “人生短暂,”等消极情绪便成了他思想的主流。
同时,王羲之受时尚的熏染,又雅好服用“寒石散"一类有毒药物,服药同时还需大量饮酒。当时士人服用这类东西目的在于求强壮与长生,以享受更多的人生之乐,逃避现实。
其实,这纯属一种愚蠢行为。大约药与酒的毒害损伤了王羲之的健康,东晋升平五年(公元361年),王羲之卒于会稽金庭(今浙江绍兴),享年五十八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