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的“子贵母死“制度是如何产生的?为何这个制度会

考古发现 2022-06-17 13:34考古学家www.qiwenkd.com

  古代帝王权贵家的女人们都期望生下儿子,能“母凭子贵”,飞黄腾达,然而北魏却不是这样的,因为当时有“子贵母死”制度。下面跟奇闻网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吧。

  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年,各朝各代规章制度各不相同。作为最终的统治者,是一个极其危险的职业,他不仅要治理国家,防范外族侵略,更要顾及后宫安稳,儿子们不要因为争夺皇位而内乱,更要担心自己的位置是不是能做安稳。

  正是如此每一任皇帝都会额外看管好内宫内政,对于太子的选择与安排上也是十分注重,一点儿都不能含糊。封建政权就是在这样的警惕与小心谨慎的处理中一代一代的向下传递。

  皇帝富贵终身,皇后也是每个女人心中的最终权力中心,如果自己生的孩子能够被封为太子,那么这一辈子肯定是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试想自己的丈夫是一国之君,未来如果自己老了。

  丈夫死了,那么儿子还能成为君王,那么这一生是无忧无虑,更有甚者可以借势成为垂帘听政的女权者。

  所以古时候帝王家的“母凭子贵”是女人们争抢的方向,后宫不安也是因为大家不仅想得到皇帝的恩宠,更想生个儿子能当上太子。

  只是这样的太子与太子之母最好不要生在北魏,北魏时期有一个规矩,那就是如果哪个皇帝的生了皇太子,那么太子一旦被立,太子的生身母亲立即会被处死。

  正是如此,那个时期的嫔妃更想生个女儿,以保平安。那北魏时期为何会立下这么一个规矩呢?

  残忍暴力,最终消失的规定

  北魏本来就是北方的,他们的内部王位处理是按照兄长死了,弟弟继承的方式来处理的,这与汉人的完全不同。这样一来他们的内乱与汉人也不一样,大多是兄弟厮杀。

  游牧民族性格彪悍,女性也是有一定的能力,的母亲在他小时候就曾经以他的名义缚什翼犍请降,这件事一直是他心头的阴影。

  虽然北魏建立时,拓跋珪借助母亲与妻子一族的力量才得以稳定自己的势力,但他对这两股势力一直担心。

  于是他杀死了太子的生母刘贵人,以免他小时候的事情再重演,可是拓跋嗣却难以承受这一结果,逃出宫去了。拓跋珪只得另立拓跋绍为太子,同样他又想把拓跋绍的生母杀死。

  好在他的母亲派人出去找自己的儿子求救,这才算是保住了性命,拓跋珪却死于此战。跑在外面的拓跋嗣回来当上皇帝后,将拓跋绍母子杀死。由此这个杀死太子生母的规矩终于算是废除了。那么这个法律是如何产生的呢?

  始于,形成于北魏

  北魏时期的“立太子后处生母死”的制度其实是源于汉武帝时期,是由开始实施的。由于晚年的刘彻想立也就是后来的汉昭帝为太子,那时的刘弗陵不过5岁,汉武帝很担心年幼的儿子被母亲挟制,从而国家混乱毫无朝纲可言。

  所以刘彻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将昭帝的生母处死,此事一旦处理了,北魏自然也就效仿。

  北魏实施此规之后,先后共有8位皇后被杀,直到即位才废除。那么这个规定为什么会一直被用了100多年呢?

  拓跋氏族属于游牧部落

  游牧民族的文明发展缓慢,一直是、所以他们重母轻父。北魏建立后,这种社会关系阻碍了王朝的稳定与发展。

  导致母系势力过于庞大,毫无制约,这种血缘相维系的家皇权,极大的阻碍了当时的社会发展。

  拓跋珪的童年阴影

  这对他的影响十分大,他惧怕未来还会发生这些事,他不想自己的子孙最后也落在母后们的手中,从而受到自己这样的伤害。

  这种类似原生家庭的伤害也严重影响了拓跋珪后来的行为做事,最后形成了这种杀死皇太子生母的规矩。

  这一制度对于加强中央集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打击外部势力做了充足的准备。后期受汉化影响,更容易推行“父死子替”的作法。

  在当时,加强中央集权也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所以这种规矩一直虽然比较残忍,容易滥杀无辜,但是还是延续100多年没有被废除。

  结语:

  中国历史上的女人一直是从属地位,像北魏这样为太子的地位殉葬更是令人惋惜的情况。北魏游牧民族的女强人一直层出不穷,为了避免朝政被祸乱,北魏朝延之上出现这样的规定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统治者希望通过这样一了百了的方法,将后宫干政的问题很好地解决。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处理方法,整体上都是为了巩固中央集权的力量而做的努力。

Copyright © 2014-2022 www.qiwenkd.com.奇闻网 版权所有

奇闻异事,飞碟,ufo,奇闻趣事,奇闻怪事,灵异事件,灵异故事,考古发现,恐怖事件,世界奇闻,宇宙奥秘,未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