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思明在安史之乱中有何表现?他的能力与性格如何?
天宝十四年(755年),爆发,大唐王朝迎来了命运的转折点。的《长恨歌》中如此描述:“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经过八年的时间,安史之乱终于被镇压,但从此再也无法摆脱的严重问题,逐渐走向灭亡。下面奇闻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安史之乱领袖之一——的相关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绝大多数人都认为是。但是实际上,他们却忽略了“安史之乱”中的另一个领袖----史思明。其实论阴谋诡计和军事才能,史思明理当胜过安禄山一筹。
而且,安禄山被谋害后,叛军政府依然正常运转,战场局势也没有受到什么影响。而史思明死后,叛军就穷途末路、了。接下来就来谈谈史思明其人和在“安史之乱”中的表现。
史思明是人,和安禄山是同乡。唐朝相比其他朝代包容性更强,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胡人名将武将。如开国大将,和唐朝中期威震西域的。史思明头脑灵活。
曾经奚人时常骚扰边境,幽州节度使不堪其扰,决定出兵打击。但史思明略施小计就俘虏了奚人的大将琐高并献给了幽州节度使。幽州节度使,于是上奏唐皇将他封为自己手下的将军。而史思明这个名字,也是唐皇赐予的。
史思明和安禄山一直关系不错。在发动起义前,安禄山已经坐上了渔阳节度使的大位,而史思明还只能算是安禄山的部下。
起义爆发后,安禄山手下的边军都是身经百战的部队,比唐朝新招募的部队战力。叛军,先后击败高仙芝、封常清和等唐朝名将,进逼长安。但就在起义节节胜利的时候,安禄山却被自己的儿子安庆绪杀掉了。
很显然,安庆绪是为了伪燕政权的皇位才弑父。但在安禄山死后,史思明也渐渐展露出了自己称霸的野心。安庆绪自然不会坐视不管,于是就想办法将史思明远调并杀死。
于是,史思明在收到安禄山去世的信息的同时,也收到了一纸调令:调史思明为范阳节度使。范阳这个地方也不简单,这里也是安禄山起家的根据地之一。
史思明虽然对无法进入权力中心表示不满,但这样的安排也不是太坏。所以史思明就收拾家当回了范阳,并不断培植自己的势力。
然而,安庆绪的军事水平显然不如子的老爹。在唐军的反攻下,安庆绪节节败退,被迫退出了洛阳。听闻安庆绪败走,各地的节度使都派兵前来增援,唯有史思明按兵不动。
于是安庆绪不得不怀疑史思明有反心,遂派人前去调查。但史思明却不按套路出牌,直接将调查人员逮捕。这明显是告诉安庆绪,自己反了。随后,反手投降了唐朝,并被封王,加官进爵。
但史思明是昏了头吗?为什么要在这个节点上撕破脸?史思明这样做实际是一招借刀杀人。自己先向朝廷表忠心,借唐军之手将安庆绪消灭掉,然后自己坐收渔利。但不久后,由于唐朝的猜忌,他又再次叛唐。
公元758年,统领二十万大军再次进攻安庆绪。安庆绪抵挡不住,不得不向史思明求援。史思明经过仔细考虑,还是决定出兵相助。
他率领十三万部队前去增援,并击退了唐军。之后,史思明自恃功高,要求安庆绪让出皇位。安庆绪假装同意,但实际上并不肯出让。史思明在看出这一点之后,就假装谈判,为他设下了。
安庆绪毫无防备,亲自赴宴,但他一到就被逮捕并被处死。于是,史思明如愿以偿地做了。然而这个皇帝也没有做多久,他也落得了和自己的兄弟安禄山一样的下场----被自己的儿子谋杀了。但他死后,叛军就开始走下坡路,直到最后被剿灭。
总结:史思明拥有极其出色的军事才能。安史之乱前期,史思明在河北一直势如破竹,无人能挡。而且后来的邺城大战,史思明以少胜多,战胜了九名节度使,也可以体现史思明的军事能力十分优秀。
但史思明个人的性格存在一定的缺陷,他薄恩寡义,无比冷血。这也是他最终被儿子杀死的原因之一。但他死后,叛军也失去了几乎是最重要的将领,所以也就离覆灭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