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訢才华过人,为什么道光没传位给他呢?
爱新觉罗·奕訢是清末政治家、主要领导者,帝第六子。奕訢年少有为,才华过人,本是处理末年这等纷繁复杂局面的个中能手。可道光帝却没有把皇位传给奕訢,这是为什么呢?
道光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时已夜半,寂静的紫禁城内,静妃博尔济吉特氏的寝宫内,忽然传出几声婴儿的啼哭声,帝的第六位皇子降生了。消息传到,年近半百的道光帝,连丧3子之后又连得3子,令他,。同时见到皇六子生得脸方目圆,天庭饱满,将来肯定能,当即赐名奕訢,以表示自己的欣喜之情。
果然,奕訢没有辜负父亲的厚爱,他长得可爱,聪明过人。3岁时,父亲就特意选道光十一年大考一等的贾祯充任奕訢的师傅。贾祯在上书房每日讲授千余言,奕訢都能,显示出惊人的记忆力。更令父亲高兴的是,奕訢不仅有文才,而且还有武略。在上书房学习骑射、技勇时,奕訢一直非常用心,特别是对棍棒刀枪尤感兴趣。一天,奕訢向提议说:“我们一起编一套刀法、枪法如何?”奕詝欣然同意。兄弟俩在一起琢磨了几个月,终于编出一套颇有新意的枪法和刀法,整日演练,精熟异常。
父亲非常关心儿子的成长,经常去上书房观看他读书习武。一日,父亲又到上书房阶下看儿子们练习射箭,奕訢兴冲冲地把他和奕詝共同创立的枪法228势,刀法18势,表演给父亲看。父亲高兴地赐这套枪法为“棣华协刀”,御赐刀法为“宝锷宣威”。父亲心想:将来的皇位继承人就要在奕詝和奕訢这两个儿子中产生,不管谁继承皇位,另一个都要努力相助,这才是我给刀法命名的本意呀。
道光二十六年,道光帝年事已高,常感体力不支,预感到立储问题已迫在眉睫。以前,在皇位继承问题上实行的基本上是,即在众皇子当中立长不立贤,这种制度虽然保证了皇位的平稳交接,但也带来了一个明显的弊端,嫡长子在众皇子中并不是才智最出众者,更有才智平庸,品德低下者即位后给王朝统治必然带来危险。
因此,清朝建立后,废除了这一制度,从帝开始,建立了秘密建储制度,即由在位的对全体皇子作长期默察考验,选定之后,用朱笔书名,密定为储君,藏在锦匣中,悬置于乾清宫最高处“正大光明”匾额之后,当皇帝病危时,当众开,册立皇太子。这实际上是把“竞争”引入了皇位继统过程中,虽然可能选出才德兼备的皇储,但立储之争变得更为激烈了。
在父亲的视野内,有条件参加皇位竞争的只有皇四子奕詝和皇六子奕訢。因为在5个皇子中,奕譞、奕詥、奕譓年龄尚小,奕誴虽然年龄与奕詝、奕訢相当,但素为父亲所不喜欢,根本不可能做继承人。在这种情况下,皇太子选定的格局已趋明朗化。但父亲生性多疑寡断,在奕詝和奕訢之间,究竟选哪一个为皇储,长时间没有决断。为了全面考核两位皇子的品行与能力,父亲终于想出一条妙计。
一日,父亲命诸皇子去南苑校猎,按当时宫中的规矩,皇子外出巡猎,必须向师傅请假,以尽尊师之礼节。奕詝来到上书房,左右恰好无人,只有他的师傅一人独坐书斋中。奕詝向师傅行礼请假。杜受田问:“阿哥要去哪里?”奕詝答道:“父皇命我们兄弟去南苑校猎。”杜受田听罢,心头不由地一动,在诸位皇子中,他最喜欢奕詝,况且自己又是他的师傅。
他知道旻宁帝年事已高,正在密选皇储,而奕詝虽然较奕訢稳重,但在文武才气方面却难望其项背,此次南苑校猎,奕詝肯定不是奕訢的对手,与其与之正面争高下,不如来个。想到这里,杜受田把奕詝叫到身边,小声说道:“此次南苑校猎,非同小可,阿哥应百倍注意,进入围场后,坐在地上观看别人驰射,干万不要发一枪一箭,同时还要约束随从侍卫不要捕获一个动物。”
奕詝瞪着眼睛惊异地问:“这是为什么?如此空手而归,怎么向父皇交代!”杜受田狡黠地眯着眼睛,笑了笑说:“阿哥莫急,回来皇上如果问为什么校猎一无所获,阿哥可回答说,现今正值春天,鸟兽繁殖,万物复苏,儿不忍杀生以干天和,同时也不想与诸位弟弟一争高下。阿哥如此回答,皇上听了一定非常高兴,很有可能立阿哥为皇储呢!”
奕詝听在耳里,记在心头,谢了师傅,匆匆离去,与几位弟弟扬鞭策马,奔向南苑。南苑是皇家的围猎之地,位于北京郊外。此时正值谷雨,路边的垂柳已拔出绿芽,一簇簇野花也散发着醉人的芳香。奕訢骑着一匹高头白马,手执弯弓,昂首远眺,眉宇间透出一股逼人的英气来。很显然,奕訢是想在今天的校猎中出出风头,多射获些猎物,以向父皇表现自己的武功,博得父皇的欢心,那时,皇储就非我莫属了。
校猎开始了,奕訢果然身手不凡,他骑的那匹白马快如飓风,他拉的银弓满似圆月,不大的功夫,便猎获了几只鹿和野兔。正当奕訢等人,满头大汗时,他忽然发现,奕詝正坐在一旁,一箭未发,其部下侍从也站在奕詝身边垂手侍立,不觉心中纳闷,便策马来到近前问道:“四哥为何在此静坐而一箭不发呢?”奕詝装作十分疲惫的样子回答说:“我今日身体不适,不敢骑马驰骋,只好在此歇息,只有看你们几位弟弟的了。”
争强好胜的奕訢一点也没有看出其中的破绽,调转马头,又高兴地去围猎了。日近黄昏,众皇子带着各自的战利品,回到宫中向父皇禀报战绩,并献上猎物。果然,奕訢今日的擒获最多,父亲看罢,心里非常高兴,对皇六子的武功颇为称赞。但父亲突然发现,皇子中惟独奕詝一无所献,大惑不解,急忙问其缘故,奕詝红着脸,按着杜受田事先教好的话回答了父皇的提问。
父亲听罢,不由心里暗暗叫好,自然自语地说了句:“此真帝王之言也。”显然,经过这番围猎较量,争强好胜的奕訢虽然在南苑出尽了风头,但他并不是胜利者,相反,奕詝自知武功不如奕訢,采取师傅交给的以柔克刚的良策,却博取了父亲的欢心。经过此事,道光帝初步有了意向,准备立奕詝为皇储。
但办事优柔寡断的昱宁帝并没有立即动朱笔定案,他太喜欢奕訢了。出于对奕訢的偏爱,他决定再给奕訢一次机会。一天,父亲为进一步考察两位皇子的品行,把奕詝、奕訢叫到一起,拿出两个盒子,一个木的,一个金的,让兄弟两人挑选。这金盒实在太漂亮了,上面刻满了姿态各异的飞龙,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奕訢两眼目不转睛地盯着金盒,大有必得而后快的心愿,而奕詝却真有点大哥的样子,他沉默了片刻,平静地说:“六弟先选吧!”奕訢听了这话,也不谦让,伸手便将金盒抓在手里。两兄弟地走开了,父亲喟叹一声,自言自语道:“奕詝仁义憨厚,有帝王之相,而六子奕訢虽然聪明过人,其人品却不如其兄,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啊!”
道光二十九年的一天,旻宁忽觉身体不适,一病就是数十天,他觉得皇储之事应该拍板定案了,为了稳妥起见,他决定再作最后一次考察。主意拿定后,他派人到上书房,特召皇四子和皇六子入对。奕詝和奕訢几乎同时意识到这次入对的意义,如何对待这一次决定命运的考察呢?两人都有些不知所措,急忙找各自的师傅讨教。
奕訢的师傅是卓秉恬,他根据奕訢头脑清楚、、学识渊博这些特点,告诫奕訢:“皇上问什么,就答什么,回答时可旁征博引,尽量说的多些、透些。”奕訢心领神会地点了点头,胸有成竹地离开了师傅。奕詝的师傅仍是杜受田,他根据奕詝在知识和口辩能力不如奕訢,处于下风这一特点,断定如果正面陈述治国之道,肯定败在奕訢手下,只有示孝藏拙,在皇上病榻前作道德文章,才能获胜。于是他告诉奕詝:“皇上召你兄弟,肯定要说自己疾病缠身,将不久人世这样的话,此时正是皇上伤心之时,已无意听什么治国之道,阿哥听皇上说这些话时,什么也不要说,只要伏地痛哭就行了。”
奕詝、奕訢两人各从师傅那里领了妙计,来到父亲的病榻前。果然不出杜受田所料,旻宁含泪悲哀地述说了自已的病情,然后让两位皇子谈谈在他死后,将如何治理这个国家。奕訢见父皇提出了问题,便抢先滔滔不绝地讲起治国方略来,而奕詝则在听完父亲的话后,伏地,直到哭出声来,使床上的父亲也伤心不已,老泪纵横,就这样,在父子两辈的哭声中,结束了入对。
经过最后一次考察,旻宁感到,还是四子奕詝仁孝,便下决心将皇位传给奕詝,而争强好胜的奕訢却只封得个亲王,从此与帝位无缘。实际上,无论从文武才能,还是办事魄力方面,奕訢都远远高于奕詝,但两人的竟争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其师傅之间的斗法,“以柔克刚”、“示孝藏拙”等妙法终于使才能使平庸的奕詝登上了皇帝宝座。
假如恭亲王奕訢当了皇帝,中国近代史会不会改写呢?
答案其实是否定的,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1840年以后,中国进入近代社会了,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传统社会所遵循的惯常发展轨道已经改变了,称之为“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在这样的大变局的背景下,靠一两个才能非凡的君主,是无法力挽狂澜,扭转大清王朝发展的颓势的,在1840年前后,清朝已经不是在军事一个方面落后于西方列强,而是在经济、文化、科学等诸多领域全面落后于欧美各国。
其次,就算是没有西方列强的入侵,也没有李鸿章称之为的大变局,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的惯常轨道,奕訢也是无法改变的。道光皇帝刚刚去世,还没登基,接到的第一份奏折,即是广西巡抚郑祖琛发来的关于李沅起义的事情,中国传统社会在衰世经常出现的农民起义,正处于大爆发的前夕,紧接着,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爆发了起义,太平天国战争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伤亡最惨重的一次农民战争,在19世纪的50年代至60年代,因太平天国起义、起义而爆发的大规模战争,致使清朝损失了将近1亿人口。
为什么在1850年前后,大清帝国农民起义不断呢?其实与当时东南各省出现的尖锐的人地矛盾关系有关,清朝在的时候,人口已经达到1.5亿了,皇帝已经感觉到了人口的压力,到了道光三十年,中国的人口已经接近4.3亿了,对于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来讲,如此规模庞大的人口数量是资源与土地所能承载人口数量的极限,道光年间之所以民变跌起,最终汇聚成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人口数量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耕地面积的增长速度,许多农民为衣食所迫,铤而走险。
奕訢当了皇帝,无论他能力有多强,他都无法改变道光、咸丰年间民变跌起的现象,因为清朝无法再依靠传统的农业技术,解决如此数量的人口的生存问题,除非,在短时间内,实现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过渡,让第二产业来解决人们的生存问题,否则,太平天国战争还是会爆发的。
最后,奕訢与清廷绝大多数官员一样,都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才觉醒的,才认识到西方国家的“”,才决定搞一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来振兴清王朝,而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咸丰皇帝只有10岁,奕訢只有8岁,咸丰与奕訢身为小孩,根本不可能认识到这场战争的意义之所在,而身为大人的道光皇帝以及绝大多数清廷官员,也没有认识到这场战争的意义之所在,他们习惯于把这场战争看作是发生于东南沿海的一次小冲突。
在清廷看来,第一次鸦片战争之所以会失败,不是因为中国落后于西方了,而是因为对待英夷不够强硬,所以,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的整整10多年时间里,清廷并没有用积极的姿态来迎接世界形势的新变化,而是采用更为保守、强硬的态度对待西方列强,正因为清廷上下采取了这种保守与强硬的态度,才触发了英国人、法国人的不满,这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起到了刺激作用。
奕訢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做不到的,清廷其他官员也做不到,奕訢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能够做到的,清廷其他官员也可以做到,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不要忘了,清朝在洋务运动时期,没有一个强悍的君主,却拥有一个强悍的,实际上太后在后来的历史时期代替了奕訢的角色,奕訢当了皇帝以后,也会和慈禧一样,搞洋务运动,但是,很难扭转大清帝国的颓势,只不过,奕訢当了皇帝以后,清廷的政局会稳定一些,不会出现后宫干政、太后弄权,进而导致皇位不稳的现象,但是,这样稳定的中枢权力机构,对于应付晚清时期的大变局,作用有多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