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宣帝为什么会如此看重萧望之?萧望之为什么会被逼死?
对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奇闻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自古,帝王在死前都需要做出最后一道考题,即如何给下一任铺路。从这儿,可以看出他的能耐与心胸。
是个有能耐的皇帝,这一点在三方面有尤其突出的体现:其一,他继位时局势并不稳定,但是继位后,广陵王被压制,霍家被肃清(此时已死),连都被打入冷宫。其二,被废,接受监视,却并没有决绝地将其赐死。其三,终一生,大汉都稳定太平,没出什么大乱子。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汉宣帝即便死,在其死前也是给儿子留下万全准备的。事实上也是如此,刘询选择萧望之做了托孤之臣。
《南齐书》记载:
氏,小讳斗将,汉相国二十四世孙也。
这里说萧望之是萧何的后代,但是传到汉宣帝时,多半已经家道中落,因为《汉书》又说他“家世以田为业,至望之,好学”,意思是萧望之是凭借一己之力,从草根一步步走向人臣的。
汉宣帝看重萧望之,基于两点原因:
其一,为人不攀附权贵。霍光得势的时候,有许多小官吏奉承攀附,其实就是摧眉折腰事权贵了。霍光起初与上官争斗,后来将一家全部杀光,内心没有什么原则的同僚,对此大气都不敢出。那时候,萧望之位卑言轻,却不愿意听霍光摆布,最终被排挤到看大门。
等到刘询登基,深知此人刚正不阿,未来可堪大任,所以就给他留了个位置。
其二,萧望之集大成。自古,治国之道都会围绕一个主体思想展开,有时候是学派,有时是法家,有时候是儒。不同学派,因为其特点而适用于国家发展的不同阶段,比如道家,因为奉行天子无为,百姓自为,特别适合恢复小农经济;法家,由于对效率、法度的严格执行,多在战时被提出来。
而儒家思想,天子多用来发展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经历了武帝的,在昭帝、宣帝时恢复生气,到了统治时期,正好赶上了全方位发展,因此刘询为儿子留下萧望之,也是想借他之手改革国本。
但是汉元帝登基,一切事与愿违。原因还是老生常谈的:政治斗争。辅政大臣中,除了太子太傅萧望之,还有乐陵侯史高,少傅周堪。
这史高身份贵重,乃是汉宣帝祖母史良娣之侄,换算一下,他便是宣帝的表叔。昔日,霍光病逝,霍家群龙无首,宣帝便欲除之而后快,就是史高站出来,首发检举霍光之子霍禹,清算霍家的大戏这才拉开帷幕。因此,史高不仅是皇亲,而且一度是刘询手中的利剑。
汉元帝初期,国家在儒生的推动下稳步发展,仁政渐渐形成气候。中央倚重一批力量,势必就会冷落另一批,随着儒臣势力的崛起,氏族门阀等心中就越发不是滋味。
一直以来,萧望之都致力于提升国家的效率,同时规避危机。我们都很清楚,儒家思想想要做到以上两点,多是从打压宦官与入手,萧望之又曾是太子太傅,汉元帝对他。
因为触碰了太多利益集团,有一批人开始想办法反击,其中就包括萧望之弹劾的宦官。他们联合史高,一同对萧望之展开诬陷。而这边汉元帝被别人一进谗言,心态也有松动,对自己的老师没有了曾经的信任。公元前47年,萧望之在狱中忧愤自杀。
回看卷入斗争的这批人,除了宦官误事之外,史高是真的坏透了吗?也不尽然。历史人物是多方面的,他的情感和动机也是饱满的,之所以联手害萧望之,可能出于以下几个心理:1,自私,除去一个竞争敌手,稳固自己朝中势力。2,维护宗族、氏族的利益,也是打压儒家集团。3,死一个萧望之,对他的生活其实没什么影响。
虽然萧望之死了,对没有短暂的冲击,但是反观当初汉宣帝的良苦用心,却是白白浪费了。后人在讨论这段历史时,也多喜欢用“自废武功”来评价汉元帝,这从侧面反映出对汉朝长远发展的不利影响。汉代失去一个焕发生机的机会,也与一次大型改革失之交臂,元帝统治下,虽然也有匈奴分裂,和亲的是壮举,但是却没有避免未来走入疲软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