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爆发的背景是怎样的?赵括为什么会失败?

考古发现 2022-06-18 12:40考古学家www.qiwenkd.com

  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奇闻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说起,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了,这是我国时期一场规模非常大的战役,其战斗的地点在如今我国的山西省境内的高平市。秦国个双方所出动的病例加起来高达100多万人,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说起赵括总要加上一个的括号,笔者认为,年轻的赵括不失为一名军事人才,失败却也是各方面情况交错所致,全部栽在赵括纸上谈兵未免有失偏颇。

  赵括的保荐人

  赵括的是如何有了军事人才的名望?这当然和他的保荐人有关—!对!就是那个战国年代与齐名的名将,燕、赵五国合纵伐齐,小赵括便在自己父亲帐下锻炼,当攻城一个多月毫无进展时, 赵括自告奋勇:“我有一法,不费兵卒,拿下此城”。赵奢极为惊讶向儿子讨教,赵括认为城中里无粮草、外无救兵,粮食消耗殆尽,只需每日定时往城中投放几包粮食,!赵奢说这不是疯了吗?人吃饱了打我们怎么办?赵括胸有成竹,赵奢在没有其他方案的情况下接受了儿子的建议,果然不出几天,城里饿疯了的百军人到点等着城外扔进来的粮食,并且开始哄抢,城内部队渐渐失控,发展到最后百姓和低级军兵直接杀掉了守城将领投降,赵奢则凭此功被赵王封为,赵括的表现得到了当时威名远播的乐毅的赞赏,可见赵括早年是有才能和成功经验,在乐毅的保荐下,赵王当然不会有异议。

  战争的背景

  秦国变法以来,国力已发展成七国之中的大哥大,有了征服天下的雄心,用的策略,开始攻击七国中最弱小的,处于韩、赵、秦夹缝中地势险要的上党地区自然成为秦国攻击的目标,韩国认怂下令上党地区守将投降,守将却以绝不降秦的气节,转而投降军事实力很强的赵国,这对于赵国来讲却成了一个大大的难题,接受投降意味着把秦国得罪到底;不接受则失去一个不费一兵一卒获取战略要地的机会。在这场辩论中,年轻的逐渐倒向主战派,国内第一名将老将军率大军开往上党地区受降。

  赵国换帅原因

  廉颇之所以能百战不殆,因为他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擅长防守!由于廉颇赶到时已攻下上党城锐不可当,廉颇睿智的选择固守长平,任你秦军百般叫阵,老头子就是乌龟阵,深沟高垒、坚守不出,反正我补给线比你短,而且我防守耗费的人力成本更小,耗到你自然撤军,不战而胜。廉颇的战术果然奇效,秦军攻城不下只能给领导打报告请示该怎么办,秦昭襄王又得拜托范雎,范丞相办法是诱导赵国换人,廉颇老奸巨滑不好对付,想办法利用舆论换一个年轻人来,我们就有取胜的把握,换谁?既年轻还得有名望,最重要的是这个人没有指挥大部队作战的经验,赵括确实很符合。

  在秦国奸细的煽动下,赵孝成王考虑到赵国虽然军事强大但国力不如秦国,耗下去补给损失也很大,战争旷日持久大臣、百颇有微词,加上邯郸城内舆论一边倒的支持换帅,大家都希望他早点结束战争,这时候的赵括,虽然赵括母亲遵照夫君赵奢临终嘱托出面阻拦,诉说赵括没有大战经验,希望大王收回成命,但赵王还是决定由年轻的赵括前往前线顶替老将廉颇!

  赵括的战术

  赵国所有的希望寄托在赵括能有出奇制胜的战术,赵括作为军校毕业的优等生自然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大胆的做出了两个决定:一是撤换了一大批中层、基层干部,给了年轻人更多的上升空间,激起他们的斗志,当众开会打气,士气得到了极大提升;二是随后主动出击秦军,久攻不下的秦军也多疲惫,遇上了士气正盛下山猛虎般的赵军只得节节败退,在赵括杀得兴起时,得知了一个坏消息,秦国也换人了。

  第一杀神登场

  白起的到来,让赵括压力山大,山东六国谁人不知道武安君的威名?战国第一名将的头衔肯定不是空架子,刚毕业就当上总帅赵括第一战就遇上这样的对手,运气真是太差了!可白起一点没小看赵括,试探性的进攻打下来,赵括想要诈败合围重创秦军,可白起每次都不渡河追赶,几次下来赵军锐气也有所减弱,年轻气盛的赵括可是全赵国人民的希望,迫于这种压力,只得寻求决战的机会。

  决战的过程

  当时秦军在东、赵军在西,赵军依丹水扎营;秦军依沁水扎营,南北两边则是宽阔的山脉,决战就在中间的宽阔区域展开,赵括的战术是让一支部队奇袭绕到秦军背后进行突袭,秦军必然阵脚大乱,与赵军的正面部队合力歼灭秦军,但白起毕竟是久经沙场的老将,战斗经验着实丰富,已经暗中派人提防,当赵括率领主力追赶佯装战败的秦军至秦水边,发现奇袭部队已经被秦军解决掉了,这时秦军突然猛扑赵军,惊慌失措的赵括在兵力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只能且战且退,希望退回长平城内再做打算。付出惨重代价的赵军跑到丹水,发现已经被秦军抄了后路,丹水已被掘开无法渡河,彻底陷入秦军的包围之中。

  最后的奇谋

  在几乎绝望的包围圈中,赵括依然鼓舞着士气,思索出突围的良策—诈降!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分散敌人的注意力,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大大增加的概率。在百战名将、社会大哥白起的面前,毕业生小赵又一次被看穿,白起发现投降的赵军部队并不散乱且听从号令,便马上叫停了受降仪式,传令让秦军提高戒备,并要求赵军按每队100人前进,一队一队的来降,这就等于赵括的计谋再次失败,赵括只能拼死突围一战,激战过程中赵括被射杀,赵军部队也真的投降了。白起考虑到这20万的俘虏粮食耗费等问题,决定就地将赵军俘虏全部坑杀,战争到此结束。

  从此,赵国军事上再无力量与秦抗衡,这场战役也奠定了秦国扫平天下的基础,纵观这场大战,赵孝成王的激进的选择接收上党地区,又激进的选择年轻的赵括换下老将廉颇是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赵括在战术选择和运用上并无太多失误,是一名优秀的军事人才,但问题出现在这个人才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和锻炼就被推上了几十万大军统帅的位置,决策太过草率,况且还遇到了当时第一名将白起,失败已是注定。不过白起归秦后盛赞了赵括,因为这场强强对话中赵括的兵力只有白起的一半儿,如果对等的话,白起认为自己也未必有取胜的把握,毕竟冷兵器的战争人数太重要了,这也进一步证明了赵括并非只会纸上谈兵的庸才,赵国上下包括保荐人乐毅不该为战败承担一定责任吗?

Copyright © 2014-2022 www.qiwenkd.com.奇闻网 版权所有

奇闻异事,飞碟,ufo,奇闻趣事,奇闻怪事,灵异事件,灵异故事,考古发现,恐怖事件,世界奇闻,宇宙奥秘,未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