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宫为什么要背叛曹操?他背叛的理由拿的上台面吗?
你知道吗?今天奇闻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
说到陈宫,总是离不开和的交际,无论是兖州背叛还是徐州被俘。写过几篇关于陈宫的文字,无一例外地收到评论,说陈宫背叛曹操是有原因和理由的,最多的是曹操杀陈留名士边让,使陈宫寒心,还有就是曹操徐州屠城。看陈宫临刑时说的一段话,我们不禁要问,陈宫背叛曹操,真的需要我们现在的人给他寻找理由吗?
曹操杀边让的时间记载。
陈宫背叛曹操是在兴平元年(194年)四月。当时,曹操第二次出兵征讨徐州,留下陈宫守卫东郡。陈宫说服陈留太守,将迎接而来,拥护他为兖州牧。曹操家中起火,只好从徐州返回兖州。剩下来就是曹操杀边让的时间问题。最早一说是在初评四年(193年),也就是曹操在兖州任上,依据是《曹瞒传》,其次是陈琳的《讨曹檄文》。另有就是《》,在陈宫反叛时带出,没有具体时间。后一种是《》的记载,时间是在建安中。建安元年是196年,陈琳的檄文是在建安五年(200年)正月前,所以,“建安中”应该是在197年至199年之间。剩下的就是谁的说法更准确一些。《曹瞒传》是非正统史传,只看看这个题目就觉得不太严肃,有给人作传用人小名的吗?至于陈琳的檄文,更是对政敌攻击的一种需要,把它作为史料引用恐怕也是有失严肃。至于《资治通鉴》成书时间较晚,有可能引用前面的资料。《后汉书》是正史。本文不作边让之死的考证,也不说曹操杀边让的是是非非,所以只记录一下时间。
是谁具体执行杀了边让?
《曹瞒传》的记载是曹操杀了边让,还将其灭族。陈琳檄文说的是砍头示众,还杀了他的妻、子。《资治通鉴》如陈琳檄文。《后汉书》说的是“操告郡就杀之”,也就是曹操让陈留郡的官员杀了边让。现在的人一般综合起来说,曹操让陈留郡的官员杀了边让,又杀了他的妻、子。这件事倒挺有意思,不知道现在的人为什么在时间上不采用《后汉书》,而在具体执行人上又多采用?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曹操是直接越过陈留太守下达的命令吗?当时的陈留太守是张邈,张邈对此难道一点儿反应都没有吗?对于处决人这件事,如果这人不是某个官员的属官,郡太守的权力要更大一些,这恐怕也是有人说曹操让郡官员杀边让的重要原因吧。举个的例子吧,曹操想杀他,是因为他是曹操的属官鼓吏;黄祖直接杀了他,是因为黄祖是江夏太守,祢衡正好又是他的属下。假如说曹操下达命令给陈留郡,陈留太守张邈会不知道吗?又假如陈留郡太守张邈事前真的不知道,那么事后他就那么沉得住气一点反应没有?或者说他对曹操就没有丝毫的指责?若真是这样,陈宫联合这样一个人共同反叛,他还有什么义字可言?
陈宫为什么要反叛?
真实的情况,陈宫在曹操这儿没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甚至连机会都没有,而在吕布这儿是立刻实现了。
曹操手下,武将统军的自己兄弟有曹洪以及世代姻亲夏侯兄弟,即便是外臣也有、、、等人,这些人的官职地位都高于陈宫,陈宫想超过他们很难很难;文臣有、,尤其是荀彧更是名义上的二把手,代理着兖州牧,陈宫什么时候能在他这儿冒出头?还有行政后勤方面的任峻,他不但举家跟随曹操举兵,还是曹操屯田政策执行的最高长官,另外还是曹操的从妹夫,陈宫能不能超过这个人也很难说吧?上面有这么多人压着陈宫,什么时候他会有个出头之日?
曹操当时正处在艰难期,北有,南有都要比他强大,东面的也比他富裕的多。周边情况,河内有张扬,黑山有等人,洛阳名义上还在朝廷手中,实则是在杨奉、韩暹这些军阀手中,东南扬州有,曹操手里的地盘仅仅就是一个兖州。除了袁绍,曹操还没有同盟。表面看来,曹操是为了报父仇而征讨陶谦,实际上陶谦是先对泰山动的手,袁术、刘表更是不断地对曹操用兵,兖州是的。捉到陈宫时曹操曾经问他说,你平常自认为智计有余,这说明陈宫是一个自命不凡之人。这样一个人怎么会甘愿当一个二等臣子?所以,在曹操这儿不能,曹操又处在一个困难境地,到吕布这儿马上就可以成为第一位的大臣,这就是陈宫反叛曹操的原动力。
还有人说陈宫背叛是曹操在征讨徐州时屠城。屠城这件事野蛮残暴,毫无人性,必须谴责。不过,汉末三国时期的人尤其是像陈宫这样的人未必和我们今天的人是一样的看待。当时因为起义造成了天下大乱,凡是镇压黄巾军的人谁没有过乱杀平民?即便是掌权,他也是残破了洛阳又残破长安,所以才有洛阳大量的人口逃亡荆州,关中人口迁移汉中的现象。战乱造成了人口锐减,以至于到了三国基本成型的时候,诸侯们得到一块新地,如果没有把握巩固下来,那就先把人口迁移到自己原有的地盘上。曹操受封魏公,给了他十个郡的封地,曹操想推辞一下,等人说:现在名义上有十个郡,实际连一个曲阜都比不上。为什么会造成十地九空这种局面?就是军阀们都在滥杀无辜。如果这件事只有曹操在干,陈琳檄文肯定会拿来大做文章,而实际情况是,陈琳连曹操的爷爷是宦官这件事都说了,却并没有说屠城一事。
陈宫背叛的理由拿的上台面吗?
汉末官员实行的是察举制,举荐的人对被举荐者负责,而被举荐之人也会对举荐者形成人身依附。于是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有的人招某人为官,而这个人却不“不应辟命”,等到另一个人征召他,他却出来当官了。比如袁绍。就是这人一旦应召,双方就是终生的主从关系。比如说,他的上司刘太守犯了事情,他赶着车一路陪伴送他到京城去。后来刘太守被发配到日南,他又祭奠了先人,作为仆从跟着刘太守到发配地。直到在发配途中遇到了赦免,此时才算完结。还有就是钟繇,因为他推荐了魏讽,这个魏讽后来造反,连带着他也被免职了。要不是钟繇在稳定西北时有大功,恐怕不会仅仅是免职这么简单了。其实这样的例子在汉末三国很多很多,比如说出使廷,先和刘表说清楚,朝廷给他封官该怎么办?张松出使途中去见,这被看成是卖蜀;曹操不称帝,因为他一生都是汉臣等等。举了这些个例子就是要说明,陈宫既然选择了曹操,就应该跟从到底,背叛曹操,所有的理由都摆不上当时的台面。
陈宫徐州被擒,曹操问他怎么看待这件事情,陈宫说:“为臣不忠,为子不孝,死自分也。”然后头也不回地自赴刑场,倒是留下一个胜利者的曹操在那儿唏嘘感叹。于是就想,陈宫自己都没有为背叛曹操寻找理由,我们为什么又自作多情,一定要给他找个理由呢?!笔者不认可陈宫的智计水平,也不理解陈宫为什么要背叛曹操,但他毅然决然走向刑台的那一个转身,却又十分的令人敬佩。相比于他那个瑟瑟发抖屈节求饶的主公吕布,陈宫实在是要高大很多。一个人奋斗一生,可能仍然会离他的理想目标很远,但只要努力了,从历史的角度看,他就有值得后人重视的地方,也许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待陈宫的价值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