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八年的那个夏天到底有热?乾隆是如何降温避暑的?
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奇闻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最”字最早可见战国文字,从冃,本意上是指帽子,因为帽子戴在人头顶上,所以表示最高。最属于极端用词,只有在过去式时,用“最”来表达“最高”才比较合适,历史上“最热的夏天”,出现于乾隆八年,到底有多热?
古人创造二十四节气时,对夏天也有了一个基本认知,立夏这天,古人还是非常欢喜的,《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中说: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
作为暮春和盛夏的过渡期,立夏气候还是非常宜人的,春天播下的种子,也到了成长的日子,不过中国经纬度跨越幅度太大,南方和北方立夏时,气候各有不同,有诗云:南国似暑北国春,绿秀江淮万木荫。
过了立夏,就是初夏,然而夏至,此时天才算真正的热起来,因为温室效应,现在的夏天是一年比一年热,如今我们还有电风扇、空调,冷饮,待在室内,倒也不是很热,古人就饱受夏天的摧残了。
一共经历了两次气候变迁,一次是明末清初年间发生了“小冰期”,这种极寒天气,让位于亚热带广东都下起了大雪,《广东通志》武宗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冬记载:陨雪,厚尺许。
这场大极寒,引发了饥荒,因极寒而死亡的人不计其数,清朝好不容易熬过了极寒,乾隆八年(1743年)清朝又迎来了历史上最热的一次夏天。那么这一年的夏天到底有多热呢?
当时各地官吏都跟乾隆提交了奏折,阐述了这次热灾,《天津县志》记载了五月份的情况:五月苦热,土石皆焦,桅顶流金,人多热死。五月份才刚刚进入仲夏,气候就异常酷热,地上的土石都被烧焦了,人也有被热死的情况。
山西《浮山县志》载有:夏五月大热、道路行人多有毙者,京师更甚,浮人在京贸易者亦有热毙者。五月份山西的情况还算好,京师人流量大,又修筑了各种高大的建筑,因此最热。
其京城做生意的人,有些都是有去无回,根据朝廷统计,北京近郊和城内有11400人死于炎热,近代历史学者,根据各种记载,推算出了当年的高温,7月份的气温坑达到40度,北京的温度更是达到了44.4度。
乾隆也热得受不了,还发放了圣旨自谴:谕、京师自五月杪以来。天气亢旱。且溽暑炎蒸。甚于往岁。明细上天垂象以示儆。朕夙夜忧惕。莫释于怀。皆因朕躬之阙失。或用人行政之失宜,不仅如此还特意做了一首诗:冰盘与雪簟,潋滟翻寒光,辗转苦烦热,心在黔黎旁。
乾隆看着各地呈上来热灾奏折,自己又无可奈何,心中更是苦烦热,不过从这首诗也可以看出,乾隆自己还是有降温手段的,诗中就提到了冰盘,虽然古人没有冰箱,但是天然的冰块还是有的。
根据《大清会典》记载,清廷在京城设有十八座冰窖,由工部都水司掌管,统称官窖,这里的冰块都是提供给宫廷或者官府。至于“雪簟”值得是人工降过温的房子,所以屋子不是特别热,加上有凉席和冰块,也能驱散炎热。
这样的待遇,一般人还真享受不到,我们能够出生在有空调的时代,实在是大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