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云十六州有哪些战略价值?北宋为何会失去呢?
"臻蓬蓬,外头花花里头空。但看明年二三月,满城不见主人翁……"
宣和初年,这首女真曲调的"新番嘌唱",在燕地传唱开来。
而这曲子唱的,正是燕山一带的百姓们对契丹残暴统治的诅咒和对收复的期盼。而对于北宋而言,失去燕云十六州,"得到"的不仅是当地的百姓怨声连天,还有不少其他的损失。
"燕云十六州",即今天的天津北部、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及北京一带。具体而言,十六州即幽州(今北京市区)、顺州(今北京市顺义区)、儒州(今北京市延庆区)、檀州(今北京市密云区)、蓟州(今天津市蓟州区)、涿州(今河北涿州)、瀛州(今河北省河间市)、莫州(今河北省任丘市北)、新州(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妫州(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武州(今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蔚州(今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应州(今山西省应县)、寰州(今山西朔州市东)、朔州(今山西省朔州市区)、云州(今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
这十六州,原本是相互独立的。直到《·地理志》成书,"燕云"一词才被正式提出,"燕云十六州"才成为这一带的固定称谓。而燕云十六州的核心,便是幽州。故"燕云十六州"又称为"幽云十六州"。
开平五年(911),幽州节度使刘守光不顾群臣反对而自立为帝,即大燕。而两年后,幽州又被攻陷。然而在攻伐不定的时期,幽州并未就此在李存勖手中走向安定。在李存勖建立之后,后唐大将,如当初的刘守光一样,再度叛变,企图自立。
不过相比于刘守光,石敬瑭的境遇更糟糕,他要面对的挑战也更多。所以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石敬瑭当即决定,与契丹合作。石敬瑭倒是被契丹"册封"为大晋,有了自称""的底气,而燕云十六州却被他作为代价,拱手让给了契丹。
契丹被"傻乎乎"地送人,对中原,尤其是对之后在中原壮大的来说,着实是件让人糟心的事。作为与农耕民族之间的重要屏障,地势多变的燕云十六州可谓是阻止南下的天然工事。
燕云十六州境内水网密布,沼泽遍野,这在是不可多得的易守难攻的地势。然而将此地让出去,不仅直接让契丹节省了一大把南下的力气,更让宋军之后收复燕云十六州,乃至彻底消灭契丹势力,基本化作泡影。
同时,燕云十六州得天独厚的水文和其他自然条件,使得此地物产丰富,成为当时重要的粮食产区和畜牧区。燕云十六州落入契丹手中,就意味着中原失去了不可忽视的一波补给。
而代表契丹接手燕云十六州的耶律休哥,在燕云一带还采取了比较恰当的策略,与民休息,使得燕云十六州的生产迅速恢复。这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个道理,最终使得契丹从燕云一带获利颇丰。
且很重要的一点,燕云十六州产马。战国时期,赵国依靠"胡服骑射"的改革,建立骑兵队伍,极大地增强了自己的实力。
而在宋朝,宋军要面对的更是以骑兵见长的游牧民族。此时骑兵和马匹对于宋朝来说有多重要,可想而知。然而坐拥南方的北宋,在江南水乡是无法大规模地豢养马匹的。
换句话说,丢了燕云十六州,就是丢了大宋的马场,极大地限制了北宋兵力的发展,反倒是让北宋的敌人愈发强大。
除去物资和战马,如此富庶的地区,其人口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因素。
虽说北方连年的战火已经使得不少北方人南下定居,但留在故处的仍旧不在少数。且势力划分相对明确的燕云十六州,也是北方少数能够暂时避难的地方。所以燕云一带的人口,对于来自偏远北国的契丹来说,便也是重要的补给。
为了适应突然被纳入契丹版图的燕云十六州,契丹也采取了"南北"分治的策略。契丹人用汉人习惯的政体去统治汉人,以至于很快便将燕云一带的百姓为己所用。这对于宋朝来说,简直就是拿北宋丢的刀来刺杀北宋自己,正是"亡郑以倍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所以总的来说,北宋失去燕云十六州,就是失去重要的战略防线,且自己给自己挖坑,将物资、人口、马匹等等全交给对手,还给自己树起一道难以攻破的防线。"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便是对丢失燕云十六州以后的中原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