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公主、格格、郡主到底有什么区别?
网友回答:“公主”一词起源于时期。其名称含义为“公为之主婚”,简称“公主”。西周时期。各诸侯国的诸侯都称“公”,天子通常把女儿下嫁给诸侯,而周朝天子一般是不会为自己女儿主婚的,通常是叫同姓的诸侯来主婚,于是天子的女儿就被称为公主了。所谓公主也者,乃“公”主持其婚礼之意也。不过,在当时不仅是周天子的女儿可以称为“公主”,其他诸侯的女儿也叫“公主”。“公主”又可以叫“君主”。《·列传》说:“公叔为相,尚魏人公主”。“尚”的意思是“上娶”,意思是说,公叔当了国相,娶了的公主。可见,当然公主也可是诸侯的女儿。开始,诸侯王的女儿就降格称翁主,只有的女儿可称为公主了。在《汉书·高帝纪》中解释说:“天子不亲主婚,故谓之公主。诸王即自主婚,故其女曰翁主。翁者,父也,言父主其婚也。”可见,当时已经对皇帝和诸侯的女儿出现了等级称呼,只有皇帝的女儿可称“公主”了。
网友回答:要说公主、格格、郡主的区别,先得弄清楚她们各自的代表的是哪一类人。《公羊传》曰:天子嫁女子于诸侯,必使诸侯同姓者主之,故谓之公主。在封建社会,公主主要就是直皇家的直系女子的尊称。各个朝代虽然有所不同,但大体上都是一致的。《·公主传》:“ 明制:皇姑曰大长公主,皇姊妹曰长公主,皇女曰公主。”可见能被成为公主的人,基本上和皇帝是最亲的人。还有一种是因为联姻,而被强制封为公主的女人。这类女人也许是皇帝的养女,或者宫女,也可能是皇族里的年轻女子。她们的唯一任务,就是代替皇家出嫁他国,成为政治的牺牲品。再来说说格格——被误解的称呼,格格这个词是出现在满清时期,很多人说起格格这个词,估计是从《还珠格格》这部火热的电视剧中才知晓的。那么格格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代表着哪一类人呢?满清中格格的意思就是小姐,是对各个家族中的年轻未出嫁的女子的一种称呼。后来满清入关,爱新觉了皇族,满清的很多部落都成了贵族,这里又被称呼贵族家的女子为格格。再后来,帝的时候,又将格格分为五个等级,而且只有被封号的才能成为格格,其他的多数称为宗女。郡主由郡公主演化而来,郡公主始于,一般皇女级别为县公主,但也有少数为郡公主。经过时代的变化,郡主有帝女、皇太子之女、王女、皇帝庶女、亲王女等身份的不同。直到,郡主才成为特定的封号,为皇太子之女。
网友回答:公主、格格、郡主都是帝王之家的女儿,区别就是血统亲疏、地位高底不一样。公主是一国之主的女儿。先秦时代的王国、公国、候国等诸侯的女儿都是公主;秦统一之后,各朝皇帝的女儿是公主。公主的意思是:婚姻由公室做主。皇帝的女儿是不叫公主,而叫格格。皇帝的兄弟们的女儿是郡主,如果要和亲,则可以被册封为公主;有时皇帝的姐妹们生下的女儿也可以叫公主,但是这个公主的含金量不高。的皇族,生下女儿被称为郡主而非公主,反应了皇族对柴家的礼遇。也就是说国君的女儿是公主,清朝称为格格;国君的兄弟姐妹生的女儿称为郡主,比公主要低一个级别。公主永远都是公主,郡主则可以通过某些途径耀升为公主。
网友回答:公主本是中国古代对于皇女的称号,一般是皇帝的女儿或者姐妹。公主通常有封号、封地。她们的封地常称作汤沐邑。即郡公主。晋始置。唐制太子之女为郡主。宋沿唐制,而宗室女亦得封郡主。明清均以亲王之女为郡主,郡王女封县主。起于,在唐朝太子的女儿称之为郡主,到宋朝,皇家宗室之女也被称之为郡主,到清朝,亲王的女儿皆封为郡主。原为满语的译音,译成汉语就是小姐、姐姐、姑娘之意。在满语中原来是对女性的一般对称。而在汉语中出现时则大多:一是清朝贵胄之家女儿的称谓,二是皇帝和亲王妾室的称谓。
网友回答: “格格”原为满语的译音,译成汉语就是小姐,姐姐之意。清朝贵胄之家女儿的称谓,即妇人之爵名。清朝前身“后金”初年,国君(即“大汗”)、贝勒的女儿(有时也包括一般未嫁之妇女)均称“格格”,无定制。例如,的长女称“”,次女称“嫩哲格格”。清太宗继位后,于崇德元年(一六三六年),始仿明制,皇帝女儿开始称为“公主”,并规定皇后(即中宫)所生之女称“固伦公主”,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后的养女,称“和硕公主”。“格格”遂专指王公贵胄之女的专称。例如,皇太极的次女马喀塔(孝端文皇后所生)初封固伦长公主,后改为“永宁长公主”,复改为“温庄长公主”。由此可见,现在影视剧中把皇帝之女称作“格格”是不准确的(如,“还珠格格”、“十八格格”……)。顺治十七年(一六六0年)始把“格格”分为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