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八旗军编制中牛录有多少人?甲喇又有多少人
初期的时候,军确实是一支极为骁勇善战的军队。在那个冷兵器的年代里,八旗军的战斗力,既跟八旗士兵擅长弓马射箭有关,也跟它的军事编制有关。八旗军的编制,起源于16世纪时期,在17世纪初,在手中逐渐成形。
16世纪初期的关外,经常可以看到混战的痕迹。很多女真部族都想在争夺部族酋长首领的地位。为了权势,他们可以变得无比残忍。
强大可以随意欺凌弱小,仗着自己一方人多,就可以随意蹂躏那些落单的族群。一段时间内,甚至达到骨肉相残的地步。努尔哈赤就是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
最初的时候,努尔哈赤并不起眼。周围的势力中,比他强大的有很多。可是,努尔哈赤眼光极准。他清楚,如果想要真正在中扎根,建立一番基业,就要获得的支持。毕竟双方在实力上,仍不是一个重量级的对手。
明朝也乐意出售。对明朝而言,关外偏远苦寒,朝廷不愿出兵,就让这些部族之间互相争夺。用支持努尔哈赤打赢其他部族的方式,换来边疆稳定。这个做法,让努尔哈赤在关外站稳脚跟,可以有更多时间去壮大自己的力量。
努尔哈赤此时已经可以指挥原本属于各部落酋长的军队了。但是,如果想要继续增强实力,就必须对原有的组织机构进行调整。军队编制的调整,就是其中之一。
努尔哈赤虽然吸收了一部分明朝的制度,但很大程度上,仍是沿袭过去女真族的传统。八旗军的编制,就是从女真族过去狩猎时的组织继承而来。
《太祖武皇帝实录》里记载:“满洲人出猎、开围之际,各出箭一支,十人中立一总领,属九人而行,各照方向,不许错乱,此总领呼为牛录。”满洲人狩猎开围的时候,会从十个人中挑选一个总领,指挥其他九个人打猎。这个总领就被称为牛录。
不过,最初努尔哈赤采用牛录制度,只是为了招揽更多人口,扩充实力。当时只要是带有人丁投靠努尔哈赤,就会被编入牛录,授予牛录官职。
到了1601年的时候,努尔哈赤的实力已经非常庞大。他开始对牛录制称进行变革,用来适应新的形势。努尔哈赤在牛录制的基础上,增加了旗制。也就是后来八旗的开始。同时,努尔哈赤又正式设立一个叫牛录厄真的官职。这个官职麾下管着三百人,也就是后来常说的八旗牛录,后来也被称为佐领。
旗制的诞生,就是八旗军的开始。因为跟过去很多军队不同,八旗军采用的是一种兵民合一的制度。这种制度,类似于全民皆兵的性质。
平日里,士兵需要参加务农生产,满足军需使用。固定时间内,参加训练。遇到战事突发,就披甲上阵。努尔哈赤选择这种制度,既是继承过去女真族的传统,也跟当时的现实环境有关。关外苦寒,女真族人口有限,可利用的资源又不多。
努尔哈赤无论是想继续扩张,或者生存,要想在军事上取得成就,就必须把现有的资源,大幅度倾斜到军事丧。这也是很多小国常常采用的办法。
这可以帮助努尔哈赤在对抗明朝的战略上,走得更远。所以,当朝鲜派遣使臣到关外刺探情报的时候,看到努尔哈赤修建的城池,都跟小型军事堡垒一样。
也正是这个原因,在努尔哈赤建立的旗制内,牛录不仅是八旗内的官职,也是一个军事层面的职位。它本身也成为一种军事编制。为了方便管辖,牛录制内是以人口数量作为区分的。每三百个人,就是一个牛录。
牛录以上,再分为甲喇。每五个牛录,就是一个甲喇。也就是一个甲喇是1500人。而一个旗(固山)就是由五个甲喇组成,共7500人。在努尔哈赤麾下,金国人数迅速扩张。不仅有满洲八旗,还有蒙古和汉军八旗。人数达到4000牛录。也就是有12万兵丁。
不过,这个编制,并没有长期维持下去。在努尔哈赤时期,因为当时整个后金的行政结构都比较简单。努尔哈赤的后宫,都只是几间青瓦房。
这种简单以人口数量区分的,还能维持。但是,努尔哈赤以后,皇太极称帝以后,整个后金政权的内部已经开始逐渐复杂。再用过去那一套,已经行不通了。尤其后来入关,八旗军镇守各地后。必须根据现实情况做出改变。而牛录的人数,也随之变化。
不再是简单的按照300人做标准区别。牛录人数的变化,也必然带来甲喇、旗的人数变化。所以,八旗军的编制数量,只在努尔哈赤时期,有固定的人数,到努尔哈赤以后,都随着现实情况的变化,做出各自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