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环吃个荔枝为什么会落下千古骂名呢?
夏天是吃荔枝的好时候。每到吃荔枝的时候,大家恐怕都会的想起两个关于荔枝的历史典故来,一个是“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杨贵妃(所以有一种荔枝品种就叫“妃子笑”),而另一个就是“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了。古时候交通不发达,人们在还没有吃到荔枝的时候,因为这两个人,总会对荔枝产生种种美好的想象。只不过,无非是荔枝的正面宣传,而杨贵妃则是反面宣传多一些。
有一首批判杨贵妃与荔枝的诗,恰恰也是苏东坡写的,叫做《荔枝叹》,描述的就是当时杨贵妃吃荔枝的情景,诗道:“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关于诗中的这个“惊尘溅血”,苏轼是人,自然也是没有亲眼见过杨贵妃吃的荔枝是怎么运到长安的,这些应该是他到岭南之后,听到了有关运荔枝的传说后写出来的。既然是传说,那么必定会有感情色彩在里面。到底真实的情况是怎么样,恐怕也无从考证了。
网络配图
虽然由于相关史料缺乏,我们今日尚不清楚古时候荔枝是如何保鲜的,不过估计应该是有一定保鲜方法的。在《荔枝图序》里写: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所以,即便在没有采取保鲜方法的情况下运输,保存二日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据此,有学者曾指出,杨贵妃吃的荔枝可能是产自蜀地,也就是一千公里左右,如果,三日左右到长安不是难事。如果采取一定的保鲜措施,三日左右让荔枝不变味,是不难做到的。不过,也有人坚持认为运到长安的荔枝产自岭南。不管产自哪里,运荔枝这种事情,虽然劳民伤财,可家干的哪件事情不是劳民伤财?
关于“惊尘溅血”到底是真是假,可以肯定的说,运荔枝需要骑马,骑马必定要走驿道,但驿道上为什么要有老百姓等着在那儿被马撞,然后“惊尘溅血”呢?离远点不好么?而且有过第一次,必定大家都知道这个时候是要运荔枝的,应该不会不去小心,不躲着吧。而且,驿道上穷苦老百姓并不是太多,更多的应该是商人和官车。既然有官车,那么怎么可能没有指挥交通的?难道运个荔枝就能在驿道上横冲直撞吗?
所以,问题来了:既然运荔枝也不是多么困难的事情,而且“惊尘溅血”又明显是臆断,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杨贵妃因为吃个荔枝落下了千古骂名呢?肯定有人会说民不聊生之类,但是大家都知道,专制社会是家天下,再穷也不会穷皇家,估计杨贵妃随便个什么花费,需要的钱也不会比荔枝的差到哪儿去,更何况其他任何朝代的也是。即便是标榜勤俭的,封禅泰山,花费可要海了去了,这难道不是劳民伤财吗?
只是因为花钱多就要被骂吗?还好和杨贵妃只是让人把荔枝从南方运过来,如果贵妃鼓动唐明皇和她一块下岭南呢?恐怕骂声就不只是几句诗了吧?皇帝六下江南,远巡塞北,为什么就没有留下这么多骂声?
网络配图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在《过华清宫绝句》留下的名句将荔枝美名传遍古今。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极易变质的荔枝是如何从南国运到长安的。从史料记载中能够找出,古代北方一般都吃得到南方的鲜果。杜牧在其《新唐书杨贵妃传》中说“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不变,已至京师”。其实,不仅杨贵妃爱吃荔枝,许多皇帝都喜食。故而,当年政fu开辟了从南到北专运荔枝的“荔枝道”。
世人传统对“一骑红尘妃子笑”的解释是,当年没有飞机空运,为让杨贵妃吃上色香味俱全的鲜荔枝,只得派人将刚摘下的荔枝,一个驿站一个驿站地换快马于当日送到京城。因此,杨贵妃看到快马荡起的尘埃,知道是有人送她爱吃的荔枝来了,故喜形于色。
网络配图
但从常理看,如果这些荔枝产自岭南,岭南距长安千里之遥,再快的马也不可能一日抵达。有人考证认为,杨贵妃所食的鲜荔是采取将带果大树移植的办法送到长安的。史载:“以连根之荔,栽于器中,有楚南至楚北襄阳丹河,运至商州、秦岭不通舟揖之处,而果正熟,乃摘取过岭,飞骑至华清官,则一日可达也”。此外还有一种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荔枝是我国最早采用低温和气调贮藏的果品。《广东新语》记载了一种办法:“藏荔枝法,就树摘完好者,留蒂寸许,蜡封之,乃剪去蒂,复以蜡封剪口,蜜水满浸,经数月,味色不变”。可见,在古时,高层贵族们的某些爱好,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某些技术的发展进步。当然,这种进步,也许是人们不愿看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