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称曾国藩是半个圣人?当初为什么不称帝反清?
说到中国近代史,在朝代的时候虽然在全世界的地位上以及经济发展来说,十分落后,但也始终传承了许多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我们也知道在不同时期就会有不同的英雄人物为了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晚清时期、、张之洞、被成为晚晴四大名臣,其中曾国藩更是了得,被称为半个圣人。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说说曾国藩为什么被称为是半个圣人,曾国藩在那个时期这么杰出,许多朋友都会好奇他为什么不称帝反清?跟着小编一起来揭秘吧!
圣人指德高望重、有大智、已达到人类最高最完美境界的人,在修身、立德、立言、立功方面都有所建树,接近完美的人。曾国藩虽然在修身、立德、立言、立功方面都不错,但是跟古代的圣人相比较,还有不小的差距。而另一方面,是大圣人自不必言,有自己的完整的理论体系”阳明心学“,而曾国藩虽然有家书面世,却终究没有相对系统性的理论体系。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曾国藩出生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文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
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三个方面可以反映曾国藩不称帝不反清的大智慧:
1、底下跟着混的人,都盼着曾国藩谋个反,当小弟的,都会盼着大哥把场子越做越大。
当曾国藩的湘军势力渐大后,底下的人自然也会生出这样的想法来。1860年,死在承德时,湘军将领李元度就给曾国藩送上这么一幅对联——王侯无种,帝王有真;鼎有轻重,似可问焉。曾国藩把它收下,看了看,放一边,一个字也没说。李元度也就识趣,没敢再多说什么。曾国藩的老乡王闿运,更是当面和曾国藩探讨过这事。曾国藩从头至尾也是一字不说,最后用手蘸茶在桌子上写了两个字,独自离开。王闿运过去一看,竟是“荒谬”二字。
曾国藩过生日时,时任湖北巡抚的胡林翼递了张纸条给他。曾打开一看,上面写着无主,我公岂有意乎?
曾国藩照例是不说一字,随手就撕的碎碎的。最有意思是的,连他的死敌,太平天国的翼王石达、忠王李秀成,都曾经建议他反清自立。部属盼他当,连死敌都劝他坐天下,曾国藩若要谋反、拥兵自立,似乎是天意所示、民心所向的事啊!那曾国藩为什么死活不肯呢?
2、曾国藩清楚一旦反了满清,这天下可真就又要大乱了。
曾国藩堪称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之典型,与他同时代的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均对其人品持敬仰之情。几十年后最能影响中国历史的两个人毛泽东和蒋介石,无不对其赞赏有加。所以说,从修身治国来说,曾国藩的个人魅力,远远地超越了党派政见之争。他之所以能达到此等成就,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曾国藩特别善于反省。他日日反省自己,更多的时候,也在反省自己的族类。正是因为有这样深刻而全面的反省,让他彻底没有勇气去做这谋反自立这样的大事。与其他朝代的造反不同,反满清另立帝王,首先是反满,其次才是灭清。而前者,让曾国藩颇为顾虑。
经过满人长达200余年的统治奴役,汉人已经彻底学会了顺从头剃的锃亮,辫子粗又长。一旦把满人驱出中原,这头上的辫子剪起来容易,但心上的那根辫子,可就不容易剪掉了。
如果再考虑到当时列强,中国随时都有亡国灭种的危险,那么这种排满反清之举,极有可能是自乱天下、自取其亡。在目睹并亲身经历了太平天国令百姓、生不如死的残境之后,曾国藩更断然不愿因一己之荣耀而冒这样的风险。这种谨慎,你可以理解成是一种胆小怕事的怯懦,也可以理解成一份怜悯天下的情怀。
3、曾国藩更清人搞窝里斗,个个都是高手。
熟读《易经》的曾国藩很清楚盈满则亏的道理。而事实上也是如此,就在湘军看上去最为鼎盛的时候,恰恰是湘军开始分裂的时候。
1864年曾国藩控制的部队,名义上有30万之众,但他真正能用得动的,只有12万不到。而在这12万中,他当初一手带出来的只有5万。
湘军其余6成兵力,均有不同的派系归属其中影响力比较大的,就是左宗棠和沈葆桢。单以人品来说,左宗棠这个人实在不咋的。
他晚年不论何种场合,见人只说两件事第一件必是夸耀自己在西北战场是何等威风勇猛;第二件则必是骂曾国藩是如何的虚伪做作。除了这两样事,绝不提第三个话题,以至后老了以后,都没人敢和他聊天说话。考虑到他早年曾国藩对他的提携与帮助,实在想不明白他为什么对曾国藩那么大意见。唯一的合理解释就是,他太自负了,觉得天下第一,世人却尽说曾国藩好,所以他不服。
假设一下,如果曾国藩真谋反得了天下,估计第一个要平叛的就是左宗棠。沈葆桢则仗着自己的老丈人是,打心里不服平民出身的曾国藩。围攻南京时,缺粮少银,曾国藩让沈葆桢送些粮草过去,沈就是不理。曾国荃也不是个好鸟,因此也记了沈葆桢一仇。就故意把皖南的广德和宣城放开不守,让太平天国的残部得以进入江西,去祸害一下江西巡抚沈葆桢。大家看看还没有得天下,一群汉人就已经窝里斗的这么热闹了,真要了有了皇帝这个宝座诱惑,估计这几个人先打成一团了。所以,就象鲁迅先生说的那样大家谁都没有,可以;但要是你有我没有,那就绝对不行!大家都做满人的奴才,没问题;但你要作了主子,让我做你的下属,没门!这道理,曾国藩早就看明白了,想透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