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成为斗战胜佛以后是站在佛教一边还是道教一边呢?
《》原著第一百回,取经大业圆满结束,团队各责任人也获得授封,唐僧封为旃檀功德佛,悟空封为斗战胜佛,其他人等也在佛派得到相应的职务。
故事似乎到此就完结了。
但后西游时代,取经组员们、尤其是孙悟空,究竟又做了些什么?他们的人生走向又驶向何处?这些,也一直是很多读者感兴趣的焦点。
本篇,我们就结合一些文学资料,来谈一谈。
【二】
必须说明的是,西游故事并非吴承恩先生的独立原创。
故事的素材,自然是源于贞观年间玄奘(唐僧)真实的取经。玄奘用了近十九年的光阴,周历西域列国,尔后荣归大唐(”进京之日,空城出观”)。唐太宗为了表彰这位勇敢的冒险者(颇为尴尬的是,玄奘起初出境,竟然是偷渡),特批其在长安设立译经院,以做译经讲经传经之用。
后来,玄奘的弟子,在师父的口授下,执笔完成了《大唐西域记》一书,全面记载了他游学异国的所见所闻。其后,又有人专门给玄奘立传,著有《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这两本书互为补充,为现代人还原当时的取经过程,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当然,书籍原意是为了宣扬佛法,故在篇幅里多加入一些神迹的描写,以彰显佛法之浩大精深。而这些素材,后来在流传过程中渐渐演变,取经故事也变得愈加曲折离奇起来,玄奘法师身边,也渐渐多了猴行者(孙悟空)、沙和尚、等艺术人物。
可见,故事进化是离不开历代说书艺人添油加醋的加工。而这些民间故事,部分便用文字记录了下来。及至便有了《大唐三藏取经词话》,初期也出现了吴昌龄的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初年又有杨景贤的《西游记》杂剧等诸多版本。
到了明朝中叶,吴承恩先生便将这些故事拾掇整理,按照自己的逻辑布线,小幅洗牌,大幅润色,便有了今日我们熟知并广为流传的《西游记》了。
【三】
梳理清西游故事的历史脉络,我们大抵可知其是世代累积的作品。到了吴承恩版本的《西游记》,达到了艺术的巅峰。但巅峰之后,依然有故事。之后的明清作者,仍不忘对西游神话进行再加工。只是,吴承恩的文字太精彩了,后人们的续尾,有如过了峰值之后的抛物线,径直地悄然无息跌落于岁月的洪流里,不为后人所熟悉。
但把这些残余故事打捞起来,这里头便有了孙悟空人生轨迹的延伸。其中较为有名的,是《后西游记》一书。
书中故事发生在年间。当年唐僧所取回的真经,竟为贪僧歪解,用作骗取银钱所用。唐僧唏嘘不已,便对身为斗战胜佛的孙悟空感叹道,“我与你一番求经渡世的苦功,倒做了他们造业的公案”。如来闻说抱怨,也颇有些尴尬,便打圆场道,“当年只传真经,未传真解,故以讹传讹,渐渐失真”,但也未必无法补救,需封了经文,令唐玄奘师徒再寻取经人到灵山求取真解。
于是乎,唐僧找到了净因庵里修行的大颠和尚,赐法号唐半偈,作为自己的继承人。而孙悟空呢,便在补天留下的五彩神石中,注入一道真魂,使其孕育一石猴,并在梦中授予七十二变换等秘笈。这便是《后西游记》里的孙小圣了。颇具讽刺的是,孙悟空担心小圣顽劣,竟将当年使自己吃尽苦头的紧箍,生生地套在了后来人的头上。由此可见,在权力的游戏里,受害者往往又是施害者。
而后,取经人一行又“偶遇”猪八戒的儿子猪一戒(猪八戒喜当爹),以及沙僧的小代言人沙弥,组团开始西天之旅。
咋一看这人员组成,似乎散发着较为浓厚的山寨味道了。
【四】
成佛后的孙悟空,如若成日在信徒虔诚的烟雾缭绕里吃斋念佛,或偶尔给孙小圣指点一番迷津,似乎便了。
譬如,成书于的《天仙宝卷》就有这样一个故事。
玉帝有一位女儿,名叫张四姐(某些民间传说里,玉帝本),下嫁给凡间的一位书生(仙女下凡,在古代是广为引用的套路)。这位愤怒的爹地,发誓要将不听话的女儿拿下。天兵天将们依旧是烂泥扶不上墙,个个饭桶,竟被张四姐暴打。玉帝,便又习惯性的一纸密函送至灵山处,请如来贵施援手。
但此次出场的,不是如来佛,而是孙悟空了。
且看《天仙宝卷》的描述,“大圣念动金刚诀,变了千万猕猴精,吩咐六神来看住,团团围住四姐身”。在斗战胜佛的强力攻击之下,四姐终究不敌,悟空的战绩本上,又添上亮丽一笔。
只是,这位当年以反抗权贵著称的斗士,如今却成为了权贵阶层最为得力的打手。我们真的该替他高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