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有哪些

天下奇闻 2022-06-14 20:39天下奇闻怪事视频www.qiwenkd.com
 中国传统节日,是传承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传统节日的形成也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涵盖了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历法、易理术数等丰富多彩的社会生话与自然文化内容,也蕴含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
 
传统节日既能使人们在其中增长知识、受到教育,又有助于陶冶情操、彰显文化、弘扬传统美德。以下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它的无限魅力,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有:
春节(正月初一),又称新春、年节、天腊、岁首、新年、大年,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在春节期间,各家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多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送穷节(正月初五,也说正月初六、正月二十九、正月最后一天 ),其意就是祭送穷(穷神)。 ,中国传统年俗,俗称破五。这一天,有一种叫做“赶五穷”(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的风俗。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元宵节(正月十五),又称上元节、天官节、春灯节、小正月、元夕,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它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该节日被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龙抬头(农历二月二),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龙”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星象,每岁仲春卯月(斗指正东)之初,“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故称“龙抬头”。在农耕文化中,“龙抬头”标示着阳气生发,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春耕由此开始。自古以来人们在仲春“龙抬头”这天敬龙庆贺,以祈龙消灾赐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亦将龙抬头日作为一个祈求风调雨顺、驱邪攘灾、纳祥转运的日子。农历“二月二”,既是“龙抬头节”,又是土地神诞辰“社日节”。由于节期重叠,南方部分地区当日既有龙抬头节习俗又有祭社习俗,如在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区。
 
上巳节(农历三月三) 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据史籍考证上祀节的渊源要上溯至周朝。周朝巫术迷信流行,每年三月的"上巳"(上旬的"巳"日)日,女巫都要在河边为人们举行除灾祛病的仪式,谓之"祓禊"。祓,意思是祓除病气,使之清洁;禊,则是指修洁净身,除去积秽。古人认为水是至洁之物,在水边"祓禊",洗濯身体,就可以祛灾禳福,确保一年平安。因农历三月上巳日的具体日期每年都不固定,为了便于记忆和统一,从汉朝开始,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便被定为"上巳",巍晋时期,干脆就把三月初三明确固定为上祀节。由于三月三正是春暖花开、风和日丽的大好时节,此时生机勃勃的大自然极易引起人们愉快和振奋的情绪,故上祀节时人们除了在水边举行“祓禊”仪式,还把它当成了宴饮游玩的好时机。
 
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春分后第15天),又称踏青节,是中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国人自古就有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礼俗观念,因此在清明时节逐渐形成春祭的传统。每年一到清明节,很多地方都会以不同的形式,举行各式各样的纪念活动来缅怀革命先辈,纪念战斗英雄。民间有踏青郊游、扫墓祭祖等风俗。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中国所有传统节日当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可自行查询。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处在大吉之位,恩施普也,龙德显扬。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端午节本是南方沿海一带上古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晒霉节(农历六月六) ,“六月六,晒霉毒”。这种习俗的形成有两种讲法:一是传说周武王姬发兴兵伐纣,率领大军驻扎殷商都城朝歌南郊牧野,突然天降大雨,三军将士均受雨淋。据说这天恰逢六月六,武下令将士晾晒衣物,后人相仿,遂成风俗。二是传说当年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途经东迟国通天河时,多亏一只老鼋引渡。老鼋托唐僧问佛祖何时能脱壳成人。西天取经成功后,佛祖赐给一只金盒子,内藏八只馒头,示意老鼋吃后再过八百年就成正果。谁料八戒嘴馋,在回家途中偷吃了馒头。师徒重渡通天河时,老鼋得知八戒偷吃馒头后,就生气地往下一沉,西天取回的经卷都浸了水。师徒四人抢着把经卷搬到岸上翻晒。据说这天正是六月六,后来寺庙就把这一天定为”晒经日”。温州地处江南水乡,四、五月多霉雨,家中的衣物、书籍容易发霉,甚至长毛。六月六已经进入伏天,气温高,太阳的紫外线非常强烈,利用这段时间,晾晒衣服、毛皮、被褥、书籍等容易霉变的物品,确实是最佳时机。所以温州人又把六月六称为”晒霉日”。同时,民间还有洗猫狗的习俗,谚云:”六月六,洗狗畜”。据说,这天猫狗洗了浴,不会生虱子和到处拉屎。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七夕节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在古代,七夕节是靓女们的专属节日。在七夕的众多民俗当中,有些逐渐消失,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被人们延续了下来。七夕节发源于中国,在部分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如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也有庆祝七夕的传统。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月半(农历七月十五)、指中元节,也称“盂兰盆复节”,又称亡人节。依照佛家的说法,农历七月十五日制这天,佛教徒举行“盂兰盆法会”来供奉佛祖和僧人,济度六道苦难,以及报谢父母长养慈爱之恩。俗传去世的百祖先七月初被阎王释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习俗。中元节一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三年内死的称新亡人,死亡超过三年的称老亡人。迷度信说新老亡人这段时间要回家看看,还说新老亡人回来的时间并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后回。因此要分别祭奠。烧纸钱的时间选晚上夜深人静,先用石灰在院子里洒几个圈儿,说是把纸钱烧在圈知儿里孤魂野鬼不敢来抢,然后一堆一堆地烧,烧时嘴里还要道不住地念叨:“某某来领钱。”最后还要在圈外烧一堆,说是烧给孤魂野鬼的。亡人们回去的这一天,无论贫富都要做一餐好饭菜敬亡人,又叫“送亡人”。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季秋丰收祭祀演变而来。“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据现存史料及考证,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代,古时有在季秋举行丰收祭天、祭祖等活动。重阳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民俗。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敬老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民众称为鬼头日,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相传起源于周代。寒衣节流行于北方,不少北方人会在这一天祭扫,纪念仙逝亲人,谓之送寒衣。 北方将寒衣节与每年春季的清明节、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合称为中国的三大"鬼节"。 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为父母爱人等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下元节(农历十月十五),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亦称“下元日”、“下元”,“寒衣节”,祭祀祖宗。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谓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下元节,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谓是日。
 
冬至节(公历12月21~23日),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最少,比南半球少了50%。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昼越短。比较常见的是,在中国北方有冬至吃饺子的风俗。俗话说:“冬至到,吃水饺。”而南方则是吃汤圆,当然也有例外,如在山东滕州、曲阜、邹城,冬至习惯叫做数九,流行过数九当天喝羊肉汤的习俗,寓意驱除寒冷之意。各地食俗不同,但吃水饺最为常见。
 
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俗称“腊八”,汉族传统节日,民间流传着吃“腊八粥”,泡腊八蒜(有的地方是“腊八饭”)的风俗。在河南等地,腊八粥又称“大家饭”,是纪念民族英雄岳飞的一种节日食俗。腊八是古代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腊八节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后来东汉佛教传入,为了扩大在本土的影响力逐附会传统文化把腊八节定为佛成道日。
 
除夕(岁末最后一天晚) ,年尾最后一天称“岁除”,意为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除夕与清明节、七月半、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祖大节。除夕,在国人心中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这个年尾最重要的日子,漂泊再远的游子也是要赶着回家去和家人团聚,在爆竹声中辞旧岁,烟花满天迎新春。除夕与新年首尾相连,谓之“岁穷月尽、挨年近晚”,是新一年的前夕,是除旧迎新的重要时间交界点。除夕因常在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日,故又称该日为大年三十。岁除之日,民间尤为重视,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或清扫庭舍,除旧布新,张灯结彩,迎祖宗回家过年,并以年糕、三牲饭菜及三茶五酒奉祀。除夕自古就有祭祖、守岁、团圆饭、贴年红、挂灯笼等习俗,流传至今,除夕也是汉字文化圈国家以及世界各地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除了这些传统性的节日外还有一些近代的或者国际性的节日,比如教师节、劳动节、国庆节、儿童节等等……突然感觉一年中的节日真的很多,你还知不知道其他特殊节日可以告诉我们呢?
 

Copyright © 2014-2022 www.qiwenkd.com.奇闻网 版权所有

奇闻异事,飞碟,ufo,奇闻趣事,奇闻怪事,灵异事件,灵异故事,考古发现,恐怖事件,世界奇闻,宇宙奥秘,未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