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墩墩的原型是谁

天下奇闻 2022-09-09 18:41天下奇闻怪事视频www.qiwenkd.com
         从正月初四冰墩墩正式开始营业,到昨天冰墩墩正式收工下班,想要rua冰墩墩的手,每一天都在重复着搜索和下单的动作——但是最终还是没有成功。世界人民对冰墩墩,对大熊猫的热爱不分国界地迸发了出来,让日益增长的冰墩墩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供应之间的矛盾成为了顶流话题。
而现实中的“冰墩墩”,也就是大熊猫,之所以能被够被选中作为冬奥会吉祥物的原型,也许和它本身也热衷于滚雪地、打雪仗,毫不掩饰自己对于雪、对于冬天的热爱有关。瞧这玩雪的兴奋劲儿,分明是在告诉我们,和冬天的缘分,已经深深地刻在了大熊猫的DNA里,一见到下雪,就仿佛是“DNA动了”。
其实这种说法并没有错,我们常见科普文章中说大熊猫是成功渡过冰川期的“活化石物种”,但是大熊猫对于冰川期的回忆,恐怕并不会像玩雪那么轻松愉快。
时至今日,可能一说起大熊猫,大家都会觉得四川省是它们的故乡。诚然,目前野生大熊猫分布在四川、甘肃、陕西三省,其中四川省的“熊口”占据了超过七成,说是大熊猫的故乡也并不为过。但是大熊猫的始祖们在最初并不打算偏居一隅,而是作为食肉目熊科的一员,像它们食肉目的同族们一样,有着星辰大海的野心。大熊猫的直系祖先始熊猫(Ailurarctos)的化石最早在云南被发现,而它们的表兄弟葛氏郊熊猫(Agriarcros goaci)最远甚至跋涉到了欧洲的匈牙利。即便是它们最近的祖先巴氏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 baconi),也将足迹散布到了从北京到缅甸的广袤之地,虽然不及已经跨过白令陆桥远渡北美的猫科远亲,也算是不负食肉目动物的远大志向。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在东亚地区更新世的生态系统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此时它们也许并不会想到,过去曾经反复光临地球的冰川期会成为扼住它们咽喉的枷锁。
第四纪冰期是离我们最近的一次冰川期,它的降临与反复极大地改变了动物们曾经熟悉的生态环境。无论是气候、植被类型还是地形地貌都发生了极其深刻的改变。与大熊猫同时期的其他大型哺乳动物,绝大多数都在冰期中走向绝望的灭绝之路,而大熊猫的先祖也同样面临着生死的考验。为了在凛冽的寒风中觅得那细若游丝的一线生机,大熊猫对自己的生理结构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体型变大、变得更圆、长出更厚实的皮毛已经只能算是基本操作了,为了活命,大熊猫已经完全舍弃了作为食肉目的尊严。与那些好歹还能算是杂食性的熊科近亲相比,大熊猫已经完成了向植食习性的彻底转化。
 
熊的前掌并不适合用来抓握竹竿(也许更适合拿来拍鱼),作为版本迭代,大熊猫通过对DYNC2H1和PCNT等涉及肢端发育的基因进行改造,让自己的一块腕骨发生突起并能够自由活动,构成了适合抓握竹子(偶尔还能用来爬树)的伪拇指。同时,更短的吻部和齿冠更大、齿根更长的臼齿也显示了大熊猫转换赛道的决心。接下来,大的要来了。Tas1r1这个基因是食肉动物感知肉类鲜味的重要受体基因,是经历千百万年演化而来的重要功能模块。然而已经决定转变赛道,破釜沉舟的大熊猫冲冠一怒,我不管你功能怎么好用,胆敢妨碍老子的转型道路,破的就是你!于是Tas1r1这个基因遭到假基因化,永远地沉默在了大熊猫的基因组中,像极了那一行行历经多年迭代却在最终版产品中被注释掉的代码(为什么说到这里我哭了?)。
 
 
 
但是移植而来的操作系统毕竟比原装系统在适配性上要差很多。大熊猫的肠道结构还是肉食动物的结构,相对更短,更难以消化吸收植物中以纤维素为代表的养分。即便动用了肠道菌群改造计划,大熊猫仍然不能像根正苗红的正黄旗食草动物一样高效率消化吸收纤维素,它超过一半的营养来源仍然是蛋白质。竹子中的蛋白质,相比肉类来说,只有那么可怜的一丁点儿,大熊猫不得已发挥了开源节流、降本增效的奋斗精神,额,换言之,就是多吃、多睡。
多吃好理解,多睡可不是想睡就能睡的。为了更好地睡,大熊猫甚至不惜改造了与能量代谢相关的DUOX2基因,将自己的甲状腺素分泌量降到了很低的水平——仅相当于它的兄弟黑熊在冬眠时的水平,获得的则是很低的新陈代谢率,完成了新陈代谢的改造之后,大熊猫每天会将40%以上的时间用于休息,而在剩余的60%时间里,它们一般也不会移动超过500米的距离。经历了这一切之后,再回过头来看大熊猫,已经和它们曾经的近亲们相去甚远。是的,虽然这些改造看起来多少还是有点缝缝补补的痕迹,有些甚至相当凑合,但是已经足以让大熊猫在地球online冰川期副本中成功存活下来。
但是,在天时不给力的时候,想要成功苟到最后,除了人和,地利也同样不可或缺。对于大熊猫来说,曾经广袤的栖息地现在反倒成了累赘,现在它们只需要一处小小的避风港。只要气候稳定,食物充足,其他的都好说。但在冰川期大版本更新的大环境下,想要找到这样一处避难所又谈何容易。但是我国丰富的地形地貌最终挽救了大熊猫最后的眷属,让它们最终在川陕地区连绵的群山中找到了自己的终末避难所。
事实上,这样的避难所有陕西秦岭和四川小相岭两处,也许是生性谨慎的大熊猫想要留个备份,不要将所有的鸡蛋留在同一个篮子里。但是这两处的距离对于新陈代谢已经急剧减弱的大熊猫来说,不能说是近在咫尺,只能说是山高路远,让想找对象的大熊猫只能在自己村里苦苦寻觅。千百年下来,长期的地理隔离让两处大熊猫的画风逐渐分化,甚至已经分化成为了不同的亚种。相比于四川大熊猫,秦岭亚种的大熊猫脑袋更圆,牙齿更大,毛的白色里带一点儿棕,这可不是不爱洗澡,而是人家的英熊本色。
 
秦岭大熊猫
 
也许大熊猫在舍弃身为食肉动物的过去的时候,就已经打定主意要在避难所中度过余下的漫长岁月了。但它可能从未想到过,会以这样一种方式再次赢得世界的关注——不是以雄踞食物链顶端的猎食者,而是以代表华夏大地的文化使者身份,去迎接来自全世界的目光。也许有人说,大熊猫这些与众不同、甚至有些奇怪的生物学特性,已经不是适应自然的成功动物了,但是当它走出深山的竹林,用自己憨厚的外表搭建起联系世界的友谊之桥时,它又如何不是成功了呢?只是不知道,当如今的后代们在狭窄的竹林中仰望着明月之时,会不会想到它们的祖先,想到那曾经辉煌的过去和辽阔的土地,想到那波澜壮阔的铁马冰河。
 

Copyright © 2014-2022 www.qiwenkd.com.奇闻网 版权所有

奇闻异事,飞碟,ufo,奇闻趣事,奇闻怪事,灵异事件,灵异故事,考古发现,恐怖事件,世界奇闻,宇宙奥秘,未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