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让导演不揍影评人?
最近有几条和电影评论相关的新闻刷屏了,一个是导演大鹏要揍一个据说没看过电影就给了电影差评的影评人,而另一条则是因为一些电影专家为电影《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叫好而引发的争议,而这个电影的导演也对豆瓣过低的评分表示不满。
在过去很长时间,电影评论是作为一种文体存在,似乎对中国电影的发展并无太大影响,顶多是有时候惹得某些导演不太高兴。比如当年张艺谋、陈凯歌导演对一些评论的反应,愤怒归愤怒,还是停留在口水战的范围,并没有提到要揍人那么严重。但近些年,中国电影产业正在建立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有时候一部电影可能涉及的商业价值是以十亿或是数十亿计的,因此关于电影的每一个环节背后都牵涉到巨大的商业利益,连带着电影评论的重要性也大幅提升。要知道,大鹏的上一部电影《煎饼侠》最终票房是11.6亿元,可以想象一条影评背后可能会影响到的票房数字会如何巨大。导演和制片方对电影的评论越来越重视,也正是这两则消息能够刷屏的原因。
大鹏要揍影评人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一部付出心血制作的作品,得到差评已经不那么令人高兴了,当你听说这个影评人甚至还没有看过影片,几乎是出于“碰瓷”目的去评论的时候,那种愤怒自然是要忍不住想去揍人的。影评人当然不应该挨揍,任何一部作品进入市场就应该准备接受观众和评论者最苛刻的挑剔。但大鹏这件事让我们不得不思考的是,在人人都有话语权的自媒体时代,做影评人的门槛似乎降低了,那么如何能够保证真正的影评人发声,真正有质量的评论能够传递到观众,才是最重要的。
在人人都是影评人的时代,客观、可信的影评平台显得更为重要。过去我们的很多影评人利用自己所在的平台,通过发布影视评论来获取收益,拿了红包就叫好。一个个红包固然撑起了他们的口袋,但也稀释了影评的权威性,许多时候影评甚至成了笑话。如今电影行业是风口行业,电影评论也是在风口之上,巨大的电影放映量让观众对客观、独立的影评平台有了更大需求。有了值得信任的平台,真正的好作品就不必担心一两个跳梁小丑影响票房了,导演们也就不用忙着去揍人了。负责任的影评人聚合在一起也能发出更大、更有力的声音,真正对中国电影产业发生影响,让它朝更好的方向发展。
同样的,有了靠着客观、独立建立起观众信任的影评平台,一两个专家叫好不叫好也不会影响一部烂片的口碑。现在有些平台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但批评别人总不是令人愉快的事情,而且难免会遇到“碰瓷”的,但只要你挺住了,就能赢得更多信任,最后让“碰瓷”者变成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