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药物研发冲刺!
新闻热点 2022-06-15 19:29奇闻怪事www.qiwenkd.com
临近2021年岁末,受冬季叠加新冠病毒变异毒株奥密克戎(Omicron)影响,海外明显反弹,多国再度封锁。各类新冠治疗药物竞速登场。
据时代周报记者初步统计,全球至少有5款中和抗体药物和2款口服小分子药物获批上市。国内新冠特效药则在2021年最后一个月取得重大突破,腾盛博药(02137.HK)的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联合疗法于12月8日获批上市,适用于治疗轻型和普通型且伴有进展为重型(包括住院或死亡)高风险因素的新冠病毒感染患者。
目前,我国新冠病毒有效用药的研发主要围绕阻断病毒进入细胞、抑制病毒复制、调节人体免疫系统3条技术路线开展,主流药物类别包括中和抗体药物和口服小分子药物。西南证券研究发展中心所长助理、生物医药行业首席分析师杜向阳团队向时代周报记者指出:“中和抗体和小分子的作用机制不一样,可以协同抗病毒,推测口服药物市场想象空间更大。”
当地时间12月29日,世界卫生组织(WHO)总干事谭德塞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德尔塔变异株和奥密克戎变异株造成“双重威胁”,使全球新冠病例数创下记录,并再次导致住院和死亡人数激增。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病毒变异株,现有的新冠特效药也需直面挑战。
“对于疫情的防控和终结,(主动免疫)起决定性作用,药物(被动免疫)起辅助作用。”香港大学病毒学专家金冬雁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中和抗体药物竞速登场
2020年5月,腾盛博药、清华大学和深圳市第三人民共同成立腾盛华创,共同开发新冠中和抗体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
用时不到20个月,国家药监局2021年12月8日发布消息称,应急批准腾盛华创新冠病毒中和抗体联合治疗药物安巴韦单抗注射液(BRII-196)及罗米司韦单抗注射液(BRII-198)注册申请。
在2021年12月21日举行的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联合疗法对“奥密克戎”突变株的实验数据分享会上,腾盛博药高级副总裁、生物制药部门负责人朱青表示,结合全球四个实验室数据证实,该疗法对新冠病毒变异毒株奥密克戎突变株保持中和活性。
朱青透露,腾盛博药向美国监督管理局(FDA)提交中和抗体药物紧急使用授权(EUA)申请已进入最后期的审批阶段。
(2021年12月9日,北京,清华大学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清华大学张林琦教授领衔研发中国首个抗新冠病毒特效药获批上市。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021年5月开始,公司无偿捐赠中和抗体治疗药物用于紧治。获批上市后,按照我国规定,生产以后才能合法使用。”腾盛华创首席执行官罗永庆表示,“价格方面,将会综合考虑采购量和其他经济因素进行定价。”据悉,海外上市的同类抗体药物以政府采购为主,在数百万量级下,定价为2100美元(折合人民币约为13371元)。
2021年前三季度,新冠中和抗体在全球合计产生56亿美元销售额。面对庞大市场需求,国产企业全力加速。
君实生物(688180.SH;01877.HK)布局两款中和抗体。其中,埃特司韦单抗(etesevimab,JS016)于2020年5月授权礼来制药(LLY.NYSE)在中国以外的市场进行商业化开发。根据协议,礼来将向君实支付1000万美元的首付款,以及每个抗体最高2.45亿美元的里程碑款,外加该产品销售净额两位数百分比的销售分成。关于JS016在中国的上市事宜,君实生物方面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正与合作伙伴沟通。
2021年12月3日,埃特司韦单抗/巴尼韦单抗双抗体疗法获FDA扩大EUA至全年龄段高风险人群的COVID-19治疗和暴露后预防,已获超15个国家和地区的使用授权。君实生物方面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该疗法已累计获得超过100万剂订单,年销售额远超10亿美元。国内相关部门也累计紧急征用了三千支JS016用于新冠肺炎患者治疗。
JS026是君实生物布局的第二款中和抗体药物,对奥密克戎变异株保持中和活性,真病毒研究正在进一步验证中。
此外,神州细胞(688520.SH)的SCTA01于2020年在南美注册Ⅱ/Ⅲ期临床,并在国内完成Ⅰ期临床;迈威生物(688062.SH)的MW33在美国展开II期临床;百济神州(688235.SH)、丹序生物的BGB-DXP593处于多国际中心II期临床,DPX-604处于Ⅰ期临床。同时,国内尚有近30个新冠中和抗体处于二期临床以前的早期研究阶段。
“中和抗体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开发路径相对明确,在过去一年凭借开发速度、疗效和安全性优势已做出相当的贡献。”君实生物方面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病毒变异可能会影响中和抗体的中和活性,同时,抗体药物的生产要求和成本较高,运输和使用的便携性都受到一定的先天限制,无法进行全球层面大范围的覆盖。”
口服药物抢占上亿市场
2021年收官之际,因在研新冠口服药普克鲁胺III期临床试验中期分析未达预期,12月28日,港股“新贵”开拓药业-B(09939.HK)股价在开盘一分钟闪崩85%,市场哗然。
开拓药业公告称,普克鲁胺在治疗轻中症新冠患者的III期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中期分析数据显示,该项临床试验的中期分析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这一结果被市场普遍解读为开拓药业研发失败。
此前,巴拉圭国家公共卫生和社会福利部(MSPBS)曾授予普克鲁胺紧急使用授权,用于治疗重症新冠住院患者。
“并不是失败了,只是说我们中期分析数据没有达到预期。未能达到预期的原因在于事件数太少,没有达到统计学的显著性。我们正在拓展高风险人群继续开展普克鲁胺的临床实验。”开拓药业相关人士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强调道。
“分子药物主要作用于病毒自身的复制过程,只有突变导致病毒的代谢路径发生变化时才可能影响到药物的有效性。在对抗病毒变异方面,小分子药物失去活性的可能性更低,但最终还是要看临床数据。”杜向阳团队向时代周报记者解释。
据悉,海外上市的新冠口服药每个疗程价格约为530-700美元(折合人民币约为3376-4459元)。西南证券研报预测,全球口服新冠药物市场规模为数十亿至上百亿美元。
(2021年11月7日,第四届进博会继续在上海举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在研口服抗病毒药物Molnupiravir(莫奈拉韦)引人关注。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从治疗机制来看,国内口服新冠药物主要有以VV116和阿兹夫定为代表的RNA聚合酶(RdRp)抑制剂和以SIM0417为代表的新冠病毒蛋白酶(SARS-CoV-2 Mpro)抑制剂。
VV116,是口服核苷类抗新冠病毒候选药物,由君实生物与旺山旺水生物联合研发。2021年12月31日,君实生物表示,VV116在乌兹别克斯坦获紧急使用授权,用以治疗新冠肺炎,同时在中国同步开展临床研究。临床前药效学研究显示,VV116在体内外都表现出显著的抗新冠病毒作用。
真实生物的阿兹夫定是首个双靶点抗HIV-1药物,针对新冠病毒的研究在中国、巴西、俄罗斯开展三期临床试验。
SIM0417目前处临床前研究阶段,在动物模型上显示良好的抗病毒活性和安全性,对多种新冠变异株,包括高传染性的德尔塔株,有很强的抑制作用。此前,先声药业(02096.HK)与上海药物所等订立技术转让合同,获得SIM0417系列在全球开发、生产及商业化的独家权力。
疫苗不可替代
中和抗体药物研发速度快,多为注射液,需要患者住院接受治疗;口服小分子药物则包括RNA聚合酶抑制剂、JAK抑制剂、AR拮抗剂、3CL蛋白酶抑制剂等多种,可用于暴露前或暴露后预防,给药更加便捷,可及性强,更便于实现大规模生产,社会成本更低。
君实生物方面对时代周报记者指出,根据经验,一款药物无法面面俱到,随着对疾病的了解及治疗手段开发的深入,疗法选择可能会经历渐进式替代,也可能会形成一套互相补充的“组合拳”。
“中和抗体可用作暴露前预防,只需注射一针,但要到医院才可进行。口服药单价更低,可在家中服用,一般需持续服用5-7天。在疗效相近的情况下,患者便利性显得格外重要。”杜向阳团队对时代周报记者说道。
目前,中和抗体药物和口服药的价格、产能均无定数,新冠疫苗仍是最经济的防疫手段。
“不同机制的新冠治疗药物会陆续上市,有助于应对新冠肺炎,但它们各有局限,不可能取代疫苗。”金冬雁说。
杜向阳团队亦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药物和疫苗均不可或缺。即使疫苗对新变异株失效,给予一定时间,有效疫苗也会研发出来。在疫苗失效的这段时间,中和抗体和小分子口服药可发挥救助作用,但药物不能替代疫苗。
2021年12月23日,由张文宏教授率领的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团队公布,在两针灭活疫苗的基础上,同源和异源(通俗理解为“混打”)的第三针加强分别将人体对于奥密克戎株的中和能力提升了8.07倍、15.87倍。同时,对于疫苗原始株的中和抗体滴度也提升了4.24倍和21.31倍。
“新冠病毒流行不确定性高,持续时间和感染范围均不好判断,从近一两年来看,新冠药物市场空间可观。”杜向阳团队对时代周报记者补充道,“同时新冠药物研发仍面临诸多挑战。广谱性是重要的研究方向,要找到相对保守又有效的结合域来设计中和抗体。在研发及申报等流程中,药企需保持较高的效率。目前,重症新冠药物研究多在抗炎症因子上,缺乏疗效突出的药物,寻找其他有效治疗途径仍然颇具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