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打出抗疫“组合拳”
全国政协常委、澳门中华总商会会长马有礼认为,澳门第二轮经援措施涵盖对象更广泛,覆盖更多中低收入者、自由职业者,资源投放更具针对性,尤其减轻了中小微企业经济压力,是经深思熟虑和权衡轻重后的合适做法,把钱用在了刀刃上,起到了稳定社会、安定人心的作用。
照顾中低收入者
澳门特区政府经济财政司长李伟农表示,第二轮经援措施是特区政府分析最新形势,参考内地、香港特区、新加坡、英国等地的政策措施,聆听各方意见,凝聚社会智慧,因时制宜、因势利导出招,着力解决当前困难。
李伟农介绍,第二轮经援措施是首轮措施的补充及深化,由6个计划构成,惠及不同层面,包括本地雇员、企业、自由职业者和澳门居民等。政府尽最大努力纾解民困、增强社会信心、团结稳定社会,达至“保就业、稳经济、顾民生”的目标。
具体而言,合资格的本地雇员,可获发一次性1.5万元的援助款项;自由职业者包括街市摊位承租人、小贩持牌人、三轮车持牌人、租车的的士司机则可获发放一次性1万元援助款项,并可就银行贷款提供利息补贴;企业可按雇员人数获发放一次性的1.5万元至20万元援助款项,但金融、社会福利、高教、博彩、公共交通和水电气不属援助范围。“带津培训”的涵盖面,由本地失业人士扩大至本地在职人士;另外,将于今年8至12月向全澳居民再增发一次消费补贴(电子消费卡)5000元,连同第一期共发放8000元。
李伟农指出,两轮经济援助的总额为525.5亿元,相当于澳门2019年本地生产总值的12%,但百亿抗疫援助专项基金向雇员发放援助的对象不包括政府公务员及高薪雇员(月薪6万元或以上、年收入超过72万元),这部分人数约5万人。
加快企业转型升级
疫情冲击,给抗风险能力弱的中小微企业带来两难。既要尽社会责任,照顾雇员饭碗,又要直面“冇生意,粮照出”的经营困境,努力在两者之间找平衡,实在相当辛苦。
不过,马有礼指出,经援措施只能给予短暂帮助,企业自身也需在危中寻机。他希望特区政府接下来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审时度势帮扶中小微企保就业,另一方面着力盘活经济,引导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加快经济复苏。
这就是特区政府推出“带津培训”项目的初衷。李伟农称,澳门土地面积限制了经济适度多元发展,但这次疫情带来在适度多元方面实现突破的契机。他呼吁相关人士结合专业和个人竞争能力,积极参加政府的带津培训,学习不同技能,让自己开拓发展,相关的市场职位足够。他提到,特区政府此前有136亿元投资在261大型基建项目上,这些工程将逐步开展。
同时,特区政府正筹备有关工作,希望将来澳门产业可利用横琴的土地,加强两地资金往来及产业交流,让澳门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澳门社会民生促进会会长陈溥森也期望企业善于从眼前的危机中捕捉机遇,适时优化服务并转型升级,调整发展策略稳住阵脚。
文创产业界已率先行动。澳门文化产业委员会拟增加资源投放建设在线平台,让话剧、影视、展演、艺术作品展览等在线播放,并推出电影、时装设计等领域的在职短期培训,支持拍摄宣传澳门的短片,把文创打造成澳门品牌。
针对青年创业,澳门青年创业孵化中心行政总裁林家伟建议,疫情下,不同机构团体均开办免费线上课程,涉及营商、市场、危机管理等,澳门创业青年可多关注,做好增值,及早在疫情后重新出发。
共克时艰共创前路
第二轮经援措施出台后,澳门网友在社交平台下踊跃留言。“今个疫情特区政府做得很好”“澳门真是一个幸福感很高的城市”“政府为市民着想,舒缓解决民生”,显示澳门居民同心同德,有信心在政府提供支援的基础上,团结自强,把困难逐步克服。
澳门发展策略研究中心会长萧志伟说,社会稳定、持续发展是全澳居民的共同心愿,特区政府的纾困“组合拳”给社会带来“及时雨”,为澳门社会尽快恢复秩序注入“强心针”,更体现政府与全澳居民在“疫”境中共渡难关的决心。他相信特区政府能够凝聚人心,为疫情过后经济社会迅速恢复奠定坚实基础。
萧志伟认为,特区政府两轮纾困措施经过深思熟虑后而推出的更为精准的支援措施。只要稳住了就业,就可以在经济复苏之时,拉动消费,让一些被抑制和冻结起来的消费在最短时间内释放,让经济运行重回正轨。然而疫情防控还未取得最后胜利,未来还需澳门居民在各自的岗位扮演好各自的角色,在特区政府引领下,勠力同心,守望相助,砥砺前行,一起守护和建设美丽的家园。
马有礼也希望广大居民和工商界要坚持“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抱有信心应对当前疫情。获得政府援助的中小微企业和雇员,更要自强不息,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斗志和拼劲,携手努力共创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