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后想狠狠消费是心理有问题吗?
Q:
今年春节本来要跟团去日本玩儿,但因旅游泡了汤。之后和在家宅了快一个月,2月中旬开始上班,下了班也是乖乖回家,呼朋唤友聚餐的生活被疫情彻底颠覆。
无聊之中,我翻起了支付宝账单,立马被惊到,2月份居然只花了2700多块。怎会这么少?我俩在家可没少吃,贼贵的猪肉、牛排、大虾,还有车厘子、草莓,每周都会轮着吃上一遍,没想到在家吃这么省钱,立刻觉得下厨的辛苦好值!
以前我们除了周末在家做几顿饭,家里基本不开火,不是上餐馆,就是叫外卖,周末逛逛商场看场电影,基本生活开销怎么也得五六千。这回不但拿回了旅行社的退款,还省下一半开销,惊喜之下,我冲老公嚷道:“等疫情过去,我们狠狠去花一把,要不然真对不起自己。”
老公却不以为然:“好不容易省点钱,你又做什么?以后生孩子,换房子,要花钱的地方多着呢。”
我没理他,觉得这人不懂什么叫活在当下。趁着“三八”节促销,我即刻下单了一套2000多元的品,还买了件3000多元的大衣。老公说我这是报复性消费,不正常。
的确,这是我买过的最贵的化妆品和衣服,但在家宅了一个月,如今国内疫情虽然平静下来,但还是没处玩乐,想想就郁闷,只能在网上剁剁手,补偿一下,怎么就是心理不正常?
周末,我拉着老公去逛商场,看见首饰、包包什么的,特别想买,想着现在国外疫情严重,今年也许出国游都不成了,不如把钱花了买个安慰,结果又被老公说是报复心理严重,钱没花成两人还吵了一架。其实,我平常花钱挺克制的,现在却看见什么都想买,难道真是心理有问题?
闵青
A:
闵青,您好!
生活中总会有意想不到的事发生,就像一句流行语,意外和明天,不知哪个先来,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好似给这句话做了一个注解。意外打破了平静的生活,每个人的心理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行为方式也会因此发生变化,这是正常反应,不必为此。
意外来临时,如果不是惊喜而是惊吓,每个人都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反应,比如心慌意乱、害怕、压抑痛苦等等,、生活态度和心理承受能力都会影响个体的应激反应程度,应对的方式也各有不同。有人会暗自流泪,有人却大声哭喊;有人到处求教,有人却默默承受;有人用拼命、K歌来释放痛苦,有人却用喝酒、暴饮暴食来麻痹自己,也有人用疯狂购物来。方式不同,目的却是一样的,不过是寻求情绪的释放,注意力的转移,或者求得补偿,获得安全感,让自己能够度过人生中的非常时期。
此次疫情,对大多数人来说,虽然只是体验了一次超长宅家生活,但也免不了产生压抑和郁闷的情绪,所以,如你这般,用超常规的购物来宣泄和补偿一下,也只是正常人应对意外事件、寻求心理平衡的一种方式而已,并非心理有问题。
一般而言,一个意外事件带来的心理冲击,随着事件的平息,生活恢复正常,冲击力会日渐趋弱,情绪和心态也慢慢归于平静,类似疯狂购物那样的自我安慰和补偿行为自然也会停止,所以,对这类短期心理波动不必过分在意,也不用刻意干预,顺其自然就好。
至于疫情之后,想再狠狠花一把,这种报复性消费行为,也是基于补偿心理,只要不影响日常生活,就权当是庆祝美好生活再度开始。
如果疫情完全过去后,想疯狂消费的欲望依然无法抑制,那就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人生观和由此而来的消费观。不妨问问自己,是不是完全信奉活在当下的生活哲学,只想痛痛快快过好眼前的每一天?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背后的原因可能有两种,一是从前的消费克制不过是被现实和所累,如今一场疫情让内在欲望浮上了水面;二是原先的人生观被疫情改变,觉得人生苦短,意外总是比明天来得更快,所以不如随心所欲活在当下。不管是何种原因,如果秉持只要现在过得爽不管将来风和雨的人生态度,那就得接受由此而来的某些代价和后果,包括可能的婚姻冲突。
其实,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是每个人的自由,但已婚者却多了一重束缚,一方的生活方式得让另一方能够接受,婚姻才能和谐。从你的叙述来看,并不认同你的大手笔消费,所以,调整夫妻关系是接下来必须应对的问题。
如果你的理性中依然存在为将来打算的念头,希望能克制自己疯狂消费的行为,那可能是意外事件带来的心理冲击还未消除,修复尚需时日,可以用更健康的方式,比如运动、读书、与丈夫和好友交谈等,让自己的心态逐渐回归平静。
最后,送你一句话:中庸是王道,也是生活幸福之道。就如你宅家之时吃了大鱼大肉,就不再吃零食,保持的均衡和讲究生活的平衡是同一个道理,活在当下和兼顾未来,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一生才能始终过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本期做客专家
简云,中国妇女报高级记者,多年从事婚姻问题写作,曾任红枫妇女热线咨询员,著有《拯救亲密》《知人》《没有怀抱》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