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罗布泊的三大谜团
20世纪60年代,曾是“汇入多水之湖”的罗布泊彻底干涸,露出了湖底。而围绕它的诸多科学之谜的谜底,直到近日才真正浮现。
1980年,彭加木担任队长的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罗布泊综合科考队在考察途中。
罗布泊干涸湖盆的著名“大耳朵”卫星影像图。
据人民日报报道,中国和亚洲大陆的干旱中心,塔里木盆地积水和积盐中心,沙漠分布和风沙活动中心,古代人类文明活动中心。这就是罗布泊。
对于罗布泊科考的重要性,刘东生院士曾用一句话概括:罗布泊,是一个地质学的实验室,第四纪地质的许多科学问题,都可以在这里得到满意的答案。
19世纪中叶以来,罗布泊及其邻近地区成为了科学界探险和考察的热点区域。马可·波罗、斯文·赫定、彭加木……中外探险家在这片“死亡之海”中视角不同的观察,导致了一个世纪的学术争论,并留下众多科学上的谜团。
如今,谜底正在揭开。6月中旬,26次进出罗布泊的我国著名沙漠学家夏训诚领衔的“新疆罗布泊地区环境演变与区域发展”项目在北京通过评审。孙鸿烈、刘东生、孙枢、叶大年等院士组成的专家组认为,这些罗布泊地区综合研究的新进
展,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总体上达到了罗布泊研究的领先水平。
罗布泊就像钟摆游移不定?
上世纪初,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经过实地考察,认为罗布泊是个“游移湖”,由北向南和由南向北的游移周期为1500年。他解释原因说,由于进入湖中的河水挟带有大量泥沙,沉积在湖盆里,而使湖底抬高,导致湖水往较低的地方移动。一段时期后,被泥沙抬高露出的湖底,又遭受风的吹蚀而降低,这时湖水又回到原来的湖盆中。就这样,罗布泊像老式的大钟钟摆一样,南北游移不定。此后“游移说”占据了绝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