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昔日辉煌到重新起航
从多番征战终获出海口,到沙俄海军“沙场饮恨”;从苏联海军空前强大,到俄罗斯海军重新起航,重视发展海上力量、不断拓展海洋利益,一直是俄罗斯海军建设的目标。
17世纪末彼得大帝上台后,坚定学习西方“海权立国”模式,创建了沙俄海军,于1714年在汉科角海战中大败瑞典,为长达21年的“北方战争”奠定胜局,打开了波罗的海出海口。1791年,沙俄海军在卡利阿克里雅海角战役中歼灭土耳其舰队,又夺下黑海出海口。随着乌沙科夫等海军名将多次挥师远征地中海,沙俄随之上升为东欧霸主。
不料,不过半个世纪,制度滞后的沙俄,就因海军战败而从高处重重跌落。1853年,沙俄海军将领纳西莫夫率黑海舰队在锡诺普湾海战中几乎全歼土耳其舰队,眼看就要越过黑海海峡前出地中海,却遭到英法土联军的强大反击。克里米亚一战,沙俄海军的木壳帆船根本无法同英法的蒸汽铁甲舰匹敌,军事技术上的代差令沙俄不得不忍辱在巴黎签订和约。20世纪初,日暮途穷的沙俄海军又在日俄战争中兵败旅顺口和对马海峡,很快就同没落的沙皇专制制度一起归为历史陈迹。
1917年俄水兵积极投身“十月革命”,“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大炮催生了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二战中,仍在恢复中的苏联海军,作为一支以陆上作战为主的“海陆两栖军”,为卫国战争胜利作出巨大贡献。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中,没有强大舰队掩护的苏军运输船被美国航母编队逼退,战略武器也只能撤离古巴,这空前刺激了苏联加速发展海军的决心。
此后,苏联海军依托雄厚的重工业特别是核工业基础,突出发展核潜艇和潜射导弹,并在航母、核动力巡洋舰等大型水面舰艇领域一再取得突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终于成为空前强大的远洋海军。极盛时期,苏联海军除北方、波罗的海、黑海和太平洋四大舰队外,还有印度洋和地中海分舰队。140余艘核潜艇、60余艘大型水面舰艇和1100余架飞机的规模,使苏联海军实力稳居世界第二。
虽然苏联凭借举国体制把握住技术进步的脉搏,一度实现了后发海军国家的“弯道超车”,却未能建立起海外利益与海军建设的正循环,其海军乃至军力与财力关系严重失衡。战略运筹一再失误、不堪军备竞赛之苦的苏联大厦于1991年轰然崩塌,苏联海军以“不战而败”的惨剧匆匆谢幕。
俄罗斯独立之初,虽继承了苏联海军的主体部分,却受制于军费严重不足、本土港口和基地大幅减少的困境。进入21世纪,俄罗斯将海军战略适时务实地调整为“近海防御、远洋存在”。经过多轮特别是“新面貌”军事改革,俄海军建设有序前行、稳中求进,取得了诸多有目共睹的新成就。
一方面,俄海军装备更新不断加速。“北风之神”级和“亚森”级核潜艇、“戈尔什科夫”级护卫舰、“布拉瓦”战略导弹系统等已陆续下水或服役,“光荣”级核动力巡洋舰等大型舰艇进行了新一轮现代化改装,新一代“领袖”级驱逐舰也进入设计研发阶段,从而增强了俄海军的底牌。
另一方面,俄海军在扎根周边海域的同时,重新加强远洋战备训练和执勤活动,逐步恢复在各大洋及重要海域的军事存在。乌克兰危机后,俄迅速明确北极和黑海为海军的两大优先战略方向。克里米亚入俄后,俄黑海舰队很快重组完毕,再次确保了对黑海的军力覆盖。叙利亚危机的关键时刻,俄海军地中海分舰队迅速介入,在执行对陆打击和海上运输任务中亮点频出。
近年来,俄海军不断提升远洋部署规模和实战化训练水平,在黑海、北极和远东海域组织多场演习;根据新版军事训练大纲,着眼现代战争不断创新战法训法;尖端技术领域也不断取得新突破。(倪海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