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里的“地下后宫斗争”

历史文化 2017-07-28 09:47中国历史www.qiwenkd.com

  明十三陵陵区,埋葬着形形色色的男人和女人。有人死的轰轰烈烈,有人去的不明不白。一黄土,将一切画上句号。只是即便是画句号,也画得身不由己。

  撰文/侯晓晨

  2013年的春天来得格外晚,地处北郊的天寿山陵区更是如此。即使到了4月上旬,仍感受不到太多的春意。尤其当我置身于荒废已久的皇家陵园时,喧嚣褪尽,眼前只剩下颓垣断壁,萋萋荒草。那一刻,历史的厚重与苍凉,伴着不时袭来的北风,直教人寒意渐生。

  宝顶下掩埋着的,是明代十三位君主及其皇后的枯骨。除定陵地宫对外开放,其他陵区皆未经过正式的考古发掘。地下的一切不得而知。史书上说,十三陵中的每一座陵,都是帝后合葬的形式。在中国古代,位居九五之尊的封建帝王,生前先后拥有几个皇后,死后也葬在一地,似乎是很正常的事。然而,当我重新梳理史料,直视大明王朝时,才发现这里的一切远没有我想象中那么简单。

  接下来我要讲述的故事,多源于《明史·后妃传》,绝非虚构。

  文华门外的哭声

  这一天在四年后来到。因为一个女人的死。

  这个女人是钱太后。按理说,她应该被葬入裕陵,与英宗合葬。但是,偏偏有人不同意。

  钱太后是明英宗于正统七年(1442年)册立的皇后。“土木堡之变”中,英宗被瓦剌俘虏,钱皇后不仅倾尽自己宫中的私财,想方设法营救英宗,而且每晚都“哀泣于天”,久而久之,竟哭坏了一只眼睛。或许是感于钱氏的一片真情,英宗病危时留下遗命:“皇后他日寿终,宜合葬。此言俱要遵行,毋违。”一旁的大学士李贤将这番话记录下来,成为了白纸黑字的证据。

  遗憾的是,钱皇后并没有给英宗留下子嗣。英宗生前所立的皇太子,是周贵妃的儿子朱见深。英宗去世后,朱见深即位,是为明宪宗,年号“成化”。新皇帝一上台,便马上把自己的母亲周氏尊为皇太后,却绝口不提钱氏。好在大学士李贤、彭时等人据理力争,他才勉强答应“两宫并尊”。

  无夫无子的钱太后,整日里悲悲切切,孤苦伶仃。但即便如此,还是招致了周太后的嫉恨。

  因为,让她食不安稳夜不能寐的事是:一旦钱太后死了,英宗生前的“合葬”旨意就会变成现实。而在英宗之前,太祖的孝陵、成祖的长陵、仁宗的献陵、宣宗的景陵,都是“一帝一后”合葬。这样一来,永伴先帝长眠的,将只能是钱太后,别无他人。纵使周氏生前春风满面,死后也将永远低钱氏一头。她怎么可能容忍这样的结局?

  果不其然,成化四年(1468年)六月,钱太后逝世,周太后明确反对将她葬入裕陵,并授意宪宗“别卜葬地”。如此一来,孝顺的宪宗陷入了两难之境:他既不敢违背母亲的意志,又不敢违背父皇的遗愿。在进退维谷间,他先后召见了彭时、商辂、刘定之等重臣,得到的意见很明确——应该马上将钱太后“合葬裕陵”!然而,宪宗依然犹豫不决,又召集群臣廷议。在吏部尚书、礼部尚书的主持下,近百名大臣廷议的结论,仍然是力主合葬。此后,又有多名大臣先后上疏进谏,宪宗不但不予采纳,反而下旨,有意选择其他地点埋葬钱太后。万般无奈之下,朝中百官只得“哭谏文华门”。

  那是极为骇人的一幕:文华门外,百官痛哭,震天撼地。跪在地上的老少爷们儿,狠命地磕着响头,此起彼伏,状如捣蒜,以致血和汗都混在一起,染红了紫禁城的地面。

  明朝历史上,百官拜伏于宫门前据理抗争的事先后发生过十余次,文华门哭谏首开其端。官员从巳时(上午9到11点)一直哭到申时(下午3点到5点),皇帝才终于妥协,同意将刚刚过世的钱太后葬入裕陵,与先帝合葬。

  得到皇帝的承诺,跪了一天的官员们心满意足地离开了。或许,他们真的以为只要圣上一点头,便万事大吉。但接下来发生的一切,却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

  为了独享宪宗皇帝的恩宠,贵妃万氏生前可谓机关算尽。无奈造化弄人,被她戕害的纪妃,死后得以迁入茂陵,与皇帝合葬,而万氏却只能孤零零的被埋在远离宪宗的坟园里。1937年,万娘坟遭土匪盗发,墓中凤冠、金银器物被洗劫一空,仅存残墙断壁。

  “一帝多后”合葬的开始

  成化四年(1468年)九月,钱太后入葬裕陵。然而,她并没有和丈夫明英宗葬于同一墓室,而是居于裕陵的左配殿,此处的隧道也不通向英宗所葬的后室。对此,《明史·后妃传》有一个冠冕堂皇的解释:“九月,葬裕陵,异隧,距英宗玄堂数丈许,中窒之,虚右圹以待周太后。”原来,右配殿是为周太后准备的。在明帝陵中,左右搭配的建筑一般以左为上。难道说,经过群臣的力谏,周太后终于软下心来,甘愿在百年后屈居钱太后之下?

  我以为,这不过是“缓兵之计”罢了。

  将钱太后葬入左配殿,并不符合明代帝后的丧葬礼制。无论从明代文人的记载,还是从对定陵的考古发掘来看,明代帝陵中,无论葬入几位皇后,一律均与皇帝合葬于后室。像钱太后这样,孤零零地埋在左配殿的,是唯一的一例。

  那么周太后呢?死后真的埋进了为她“预留”的右配殿吗?书上没有明确的记载,而裕陵地宫的真实情况也无从知晓。我们只知道,周太后很长寿,甚至比儿子宪宗还多活了十七年。明孝宗即位后,她又被尊为太皇太后。直到弘治十七年(1504年),她的生命才走到了尽头。

  明孝宗在料理丧事期间,曾在便殿向大学士刘健、谢迁、李东阳出示了裕陵地图,感慨“这样的设计不合礼制!”原来,裕陵左配室的隧道虽然不通于后室,但右配室的隧道却是可通的。显然,周太后早就给自己留了一手:即便不能与英宗合葬于后室,而是屈尊于事先向群臣“许诺”的右配殿,却因为有隧道通往后室,在形式上还是离英宗更近。况且,隧道的情况外人难以知晓,表面上看反而是自己甘居“右下”,更可以流芳百世了。

  孝宗本欲打通裕陵左配室的隧道,但由于阴阳家担心开启后会惊扰地下神灵震动地脉,而只得作罢。最终,与英宗、钱太后一样,周太后也长眠于裕陵。至于她葬在哪个墓室,后室也好,右配室也罢,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明代,先帝生前没有册立为皇后、死后却葬入皇陵地宫的,她是第一个。此后,嗣君的生母即使没当过皇后,一旦被尊为皇太后,一般也能葬入明陵。由此,裕陵开创了明帝陵中“一帝多后”的合葬形式。

  我曾在史书中,看到过明英宗生前因周氏想方设法要挤掉钱皇后,而怒斥她为“馋乱小人”的一幕。若泉下有知,他能否接受这个硬将自己塞入陵墓的女人呢?毕竟,英宗只知有周贵妃,不知有周太后。

  1487年明宪宗驾崩,以后的几十年里,纪妃、王皇后、邵宸妃,这三个女人因不同的情境,先后入葬茂陵,与宪宗相伴。但颇为讽刺的是,这些相继入住的女主人,其实哪一个都无法取代万贵妃在宪宗心中的地位,虽然后者只能葬入陵园外的万娘坟。图为茂陵明楼。摄影/李计东

  她,笑到了最后

  裕陵的“一帝多后”仅仅只是个开始,宪宗朱见深的身后事,比他的父亲复杂得多。

  宪宗朱见深的茂陵,位于裕陵右侧的聚宝山下。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十二月十七日,这座尚在营建地面建筑的陵园,迎来了两具灵柩:一个属于是年八月刚刚去世的明宪宗;而另一具里,躺着一位曾经的皇妃——出人意料的是,此人并不是正月去世、深受宪宗宠爱的万贵妃,而是十二年前凄凉离世的、几乎被人遗忘的纪妃。

Copyright © 2014-2022 www.qiwenkd.com.奇闻网 版权所有

奇闻异事,飞碟,ufo,奇闻趣事,奇闻怪事,灵异事件,灵异故事,考古发现,恐怖事件,世界奇闻,宇宙奥秘,未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