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是皇帝中的“战斗机”
自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称“皇帝”始,到1912年最后一个封建皇帝溥仪在辛亥革命的炮声中宣布退位止,中国封建王朝经历了2132年。期间,轮流坐拥天下称王的皇帝达400多人。有意思的是,这些早已作古的皇帝老儿,身后功过自有评说,后人将其区分为创业型、守成型、改革型、误国型、残暴型、傀儡型、荒淫型等多种类型。
历观多代皇帝,我顶礼膜拜且始终以为,汉武帝集中了所有皇帝的优缺点,套用时髦的说法,他无疑就是皇帝中的“战斗机”。春节大假,中央电视台复播《汉武大帝》,我看得断断续续不过瘾,索性又把存放的光盘翻出来,重新温故了一遍。品读汉武帝,那个两千年前熟悉而又陌生的王朝连同那个伟大的君主,让我更深刻地领略了一代帝王的雄才伟略和文治武功。
一个雄才伟略的皇帝
公元一世纪,初步走向繁荣的汉帝国,面临着内忧外患:国内诸候蠢动,妄图摆脱中央,实行地方割据;而北方匈奴屡屡侵边扰民,寻求开拓生存环境。汉朝不得不实行“和亲”政策,外嫁公主,献奉贡赋,承受巨大的民族荣辱。
严峻的形势,选择了一个叫刘彻的少年天子。刘彻排位十王,天资英纵,在母亲和舅父的策划下,经过复杂的宫廷斗争,于公元140年做了皇帝。刘彻即位后,立刻下诏求贤,创新廷议章制,试图改革。但他的改革在祖母窦太后为代表的外戚权贵的干扰下,很快胎死腹中。但这位年轻的皇帝采取隐忍之策,在太后去世后,削藩诸侯,废黜权贵,更换了祖宗崇信的黄老之道,以“尊王攘夷”的儒家口号统一意识形态和帝国指导思想。
公元前87年,汉武帝去世,在位达54年之久。在中国历史上,汉武帝是位具有世界眼光的帝王。他实行察举、破格用人、设置刺吏、严刑法,税盐铁、一货币、均输平淮,消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他破格用将,全民动员,连年对匈奴进行讨伐征战,将其赶出河套与河西走廊;让南方的越人,东南的闽越人与汉民族的主流文化相融。他以前无古人的气魄打通西域,把大汉帝国的军旗第一次插上帕米尔的雪峰,让响彻沙漠的驼铃声宣告东西方文化最早的陆上交流通道的建立。他深入亚细亚,南平百越,东抚蛮夷,打开丝绸之路,成倍地开拓了疆土,奠定了汉朝帝国的壮阔版图,实现了东西文化的大撞击、大融合。
长达54年的铁碗统治,铸造了刘彻一代王业和万古英风,他将汉朝帝国推向了鼎盛时期。历史证明:刘彻当之无愧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政治家和战略家。
一个褒受争议的皇帝
汉武帝是一位顶天立地的巨人。然而,任何巨人都非完美的圣人。因此说,对汉武帝的评价也多有争议。
比如多年征战,耗尽国家财力。武帝晚年时期,国家已到了百姓难以承付战争的时候,但武帝为讨伐匈奴,几乎已到了穷兵黩武的地步。他让李广利斥巨资去大宛国买来汗血宝马,结果在战争中损失惨重。记得《盐铁论》中,以夏侯胜为代表的知识分子认为,武帝嗜好战争,致使“海内虚耗,户口减半”。文景之治积累的国库让战争耗空,盗贼蜂起,没有恩泽给百姓。
史学家司马迁因替战败投降的汉朝名将李广之子李陵说公道话而惹闹汉武帝,遭腐刑惩罚,险些丧命。由于个人恩怨,加之政治见解异同,其毕生所著的《史记》,对汉武帝多有指责批判,难免带有一定的个人感情偏见。有人质疑史记的客观性。其实,司马迁总体上是肯定武帝的,把他定位为有血性有作为的君主,应该说还是较为公正的。
宋司马光所著的《资治通鉴》,则从理学道德史观的角度评说汉武帝,曰:
“孝武帝奢极欲,繁刑重敛,内奢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弊,起为资贼,其所以异秦始皇者无几矣。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爱忠直之言却恶人欺蔽。好贵不倦,诛赏严明,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
精彩文章:史前动物 火山爆发 吉萨金字塔 57位开国上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