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棒政策的历史背景 大棒政策的效果如何
大棒政策
美国成为了世界强国,野心也开始膨胀,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逐渐抬头,大棒政策就是这样的背景下被提出的。这一政策不仅在当时对拉美地区等造成很大的影响,而且直到今天全世界仍深受这种政策的影响。那么,大棒政策究竟效果如何呢?
大棒政策的历史背景
美西战争后,美国成了新兴的世界强国,它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也日益提高。美国获得古巴、波多黎各等地,加强了它对加勒比海地区的控制。英国于1901年与美国签订《海-庞斯福特条约》,承认美国有权在中美洲单独开凿运河和进行管理,并于1902年将它在加勒比海的舰队撤走,实际上,将这一海域的制海权交给了美国。随着美国在这一地区的经济和战略利益的增长,美国借欧洲列强对拉美国家武力索债之机,大肆进行武装干涉,竭力谋取在这一地区的优势地位。继麦金莱上台的西奥多·罗斯福总统(1901-1909年在任),就是推行帝国主义干涉政策的代表人物。他多次对加勒比海国家进行粗暴的干涉,并公然鼓吹在与任何国家进行谈判交涉时都应以武力作为后盾。1900年,西奥多·罗斯福在一次讲演中说,他总是喜欢这一西非谚语:“说话要温和一些,但要携带一根大棒,你就会成功。”后来,人们用这句话生动地将他在执政期间所推行的帝国主义侵略政策概括为“大棒政策”或“大棒外交”。
大棒政策的效果如何
对于美国这种“大棒政策”,我们早已屡见不鲜。无论是对于巨大的能源诱惑,还是解决地区问题,美国往往热衷于军事手段。为了控制占全球三分之二石油的中东地区,美国打着“民主”的幌子,发动了伊拉克战争。事实上,这种“大棒政策”最终致使了伊拉克安全局势严重恶化,反美武装不断制造血腥爆炸,境内教派矛盾激化。最近,安南向联合国安理会作关于伊拉克问题的最后一份报告时称,持续恶化的伊拉克局势使伊拉克爆发全面内战的可能性不断增加,甚至可能导致一场中东地区的战争。
如今,中东问题尚未解决,流血事件还在不断发生,美国却又把手伸到了非洲。分析人士认为,作为世界强国,布什政府现在还未充分认识到,动用军事手段达到目的并不难,但收拾战后残局,靠军事手段是很难保住长久和平。战后伊拉克、阿富汗的动荡时局莫不验证这一点。
美国“大棒政策”也有“雷声大、雨点小”、被牵制的时候,就如反美人物查韦斯多次公开大骂布什不说,还与美国最不喜欢的伊朗总统内贾德搞成一片,对抗美国。而查韦斯对抗美国背后的最大底气就是石油,美国每年都要从委内瑞拉进口大量的石油,特别是委内瑞拉目前掌控下的西提戈石油公司,在美国境内拥有8家石油加工厂和1.4万个加油站。因此,美国一旦失去委内瑞拉的石油供应,其经济必将蒙受深度打击。所以,对于委内瑞拉,美国除了警告和象征性的“制裁”,似乎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此外,“大棒政策”往往是事与愿违。在每次挥动“大棒”之前,美国原本是想通过“大棒”夺来石油控制权,从而操纵国际油价上涨来打击对手、赚取暴利,但最后受害的却是自己。随着近年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高涨,美国人开始不堪重负。同时相反的是,被美国认为是对手的伊朗、委内瑞拉等国却受益匪浅,净赚巨额石油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