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应保尽保,夯实历史文化名城“家底”
历史文化 2020-12-19 13:24中国历史www.qiwenkd.com
如何保护好老城风貌,提升无锡历史文化名城的知名度美誉度?昨日,记者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获悉,《无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6—2035)》已编制完成,并通过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审议。首次将保护范围从无锡市区扩展到市域,首次将34处历史地段、老街、古村纳入保护范围,首次落实了大运河遗产区和缓冲区界线……新一轮规划体现无锡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鲜明导向:无论是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应保尽保,充分挖掘资源,充实保护对象,为历史文化名城“夯实家底”。
构建市域联动保护格局
“此次规划最显著的特点是完善了保护体系,扩充了保护对象。”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新一轮规划构建了市域、市区、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古迹五个层次的保护框架。首次将保护范围从市区扩展到市域,形成“四脉、四城、多点”的市域联动保护框架。
“四脉”是指大运河、锡澄运河、伯渎港、湖湾文化脉络,“四城”是指需要重点保护的无锡历史城区、江阴历史城区、宜城历史城区和丁蜀历史城区,“多点”则是指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等。
宜兴有脉络清晰的陶文化遗产体系,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江阴是江防要塞之城、中国民乐之乡,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规划人士认为,明确市域层面的保护对象,有利于统筹资源,加强整体保护,打造“历史文化名城群”。
历史城区保护范围扩大至7.66平方公里
在历史城区的保护上也更加突出整体性。此轮规划在原来“龟背壳”历史城区的范围外,另外划定了一个规划控制区,使其保护区域从原来的3.64平方公里增加到7.66平方公里,形成“一山一水,一城两市,一弓九箭”的保护格局。
记者在规划文本上看到,新增的控制区主要在三里桥、清名桥以及惠山古镇和锡山部分区域,“一城”就是“龟背壳”区域,“两市”指三里桥北市、清名桥南市。“南市、北市是老无锡对市区的记忆,将其纳入控制范围,有利于加强对历史城区风貌特色、街巷空间的整体保护。”规划人士说。
据介绍,无锡市在历史城区保护中提出的“水陆双环”规划建议在审查时也得到了省住建厅专家的高度肯定。历史是可以被感知的,街巷是可以阅读的,如何做好文化遗产的展示利用?规划人士指出,可打造“锡径”水环,沿古运河和环城河组织滨水开放空间及连续步行空间;可贯通“锡径”陆环,沿健康路(陶巷、毛梓桥巷)-前西溪-新街巷-睦亲坊巷-学前街-勤学路(学佛路)-南市桥巷-新生路-小娄巷-苏家弄-邓侯弄-连元街,串联主要文化空间。
新增34处历史地段、老街、古村
与上一轮规划相比,此次还新增了16处历史地段、8处老街和10处古村落;新增376处文物古迹和阖闾、鸿山、阳山3处地下文物埋藏区。
“无锡整体的城市化率较高,过去我们可能更关注对梁溪等中心城区的保护,其实对村镇历史文化的保护也尤为重要。”参与规划编制的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无锡是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很多早期工商业就是从乡村手工业、乡村集市发展起来的,加大对老街、古村的保护,一方面可延续文脉,另一方面也能更好保护无锡镇村风貌特色,避免陷入“千镇一面、千村一面”的尴尬境地。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在走访调研的过程中,列入保护的古村葑庄就给她留下深刻印象,“当地的原住民依然延续着古老的宗祠文化,老街上建有杨氏宗祠,每年都会举办一些祭祀活动,实现姓氏文化的活态传承。”与此同时,这些入选的老街、古村,大多保留着传统街巷肌理,是呈现江南水乡风貌的最佳载体。
严格控制景观视廊和建筑高度
对历史城区的保护离不开规划管控。新一轮规划明确了“观山、看水、显地标”的视廊控制目标。例如,控制了3条观龙光塔视线和10处观景点,也就是说,从人民西路、淘沙巷、黄埠墩望向龙光塔,要保证有清晰、完整的视线廊道。“今后,观塔视线之间的新建建筑高度,应进行严格的视线分析和城市设计,不得阻碍既有观塔视线。”规划人士解读说。
记者在规划图上看到,除了视线廊道外,《规划》还控制了三里桥天主堂、北仓门、图书馆钟楼、西水墩、圣公会十字堂、妙光塔6处文化地标,明确其周边地区新建建筑高度不得破坏现有传统建筑地标的标识性。
在对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上,《规划》落实了大运河遗产区和缓冲区界线。遗产区为黄埠墩至下甸桥的古运河河段及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的核心保护范围,缓冲区主要是指运河沿线历史风貌保存较完整的街巷空间。这意味着,今后在遗产区和缓冲区范围内的任何开发建设活动,都要严格遵守《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中国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管理规划》等有关要求,以更严格的管控措施加强对大运河沿线建筑的风貌管控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