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是怎么灭亡的
历史文化 2022-03-23 20:16中国历史www.qiwenkd.com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但存续时间仅有15年,其灭亡的原因被后人广为讨论,其中最有代表性观点的是西汉初期的贾谊在《过秦论·上篇》中说的“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一观点把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归结于“仁义不施”上,是秦始皇、秦二世的暴政激起了广大人民的强烈反抗,陈胜吴广揭竿斩木,六国贵族乘势而起,共同推翻了秦朝。贾谊提出的秦因暴而亡的观点,基本上主导了两千年来的主流舆论,暴秦也因此被历代帝王拿来做反面教材。除了“暴”这一根本原因外,后人还总结了秦亡的其他一些配套原因,比如体制的僵化、权力交接的失败、统治者的迅速腐化、秦军主力分布在南北两线导致国中空虚等等。
然而,对秦因暴而亡这一观点,历来就有不少质疑,特别是随着近年来考古工作的不断发现,人们对秦朝是否真的如同史家记录的那么暴虐,越来越有疑问。史家记录秦朝滥用肉刑,但肉刑在春秋战国时就广泛使用,直到汉文帝时才废除。史家责难秦朝修长城、修皇陵、修宫殿,但秦国的长城不过是把原来赵国和燕国的长城连起来,而哪一朝哪一代不修皇陵、修宫殿,况且不少朝代开国后都立即营建新都,哪个不比单修个墓盖个房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更多?史家记载陈胜吴广起义的导火索是秦律规定失期当斩,但是根据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记载,对于失期的处罚仅仅是罚款,并且如果遇到了大雨等不可抗力,免于处罚,另外根据秦简记载,派发劳役的人主要是囚犯和“老赖”,政府安排他们参加劳动,每天发给工钱,以工钱抵罪或偿债,这哪里是恶政、暴政?因此,在大量的证据面前,特别是对比其他王朝的所作所为,我们很难把秦朝灭亡的原因简单归结于残暴不仁上。
那么秦朝二世而亡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为此后的中国历史开了大一统之先河,而本文以为,秦朝的灭亡恰恰是亡在统一上,更确切地说,是亡在统一的负面效应上,“成也风云,败也风云”。在大一统意识已经深入国人骨髓的今天,是否应该大一统,这根本不是个问题,但在秦朝,这却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秦朝以前,自中华有文明史以来,中国一直处于分裂的局面,因此对于战国末期、秦朝,乃至西汉初年的人来说,裂地分民意识才是深入骨髓的,大一统反而是新生事物,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怪物”。对于这一新生事物,原来六国或者加上秦国七国的民众,是存在疑虑的,而作为六国原来的贵族、遗老,更是存在抵触的,秦朝的统治者只有向六国的被征服者们充分证明这一新生事物的好处,或者说这一新生事物的好处大于坏处,才能让被征服者们接受,否则被征服者们接受不了,就会反抗。
那么大一统的好处和坏处又是什么呢?统一的好处是非常明显的,比如消弭了不同地区之间的战争,让大家得以过太平日子;形成了国内统一的大市场,让民间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得以改善;统一了文字、标准,消除了彼此之间沟通的障碍,让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变得更加方便,等等。但是凡事都有两面,大一统同时也有坏处,或者说代价,就是维持统一需要强大的国家机器,而维持这部强大的国家机器会加重民众的负担。统一之前,民众仅需向原来的六国、相当于秦统一后的地方政府交税,而统一之后,民众既要供养原来的地方政府,又要供养新的中央政府,负担无疑加重了。特别是秦朝整合了七国的力量后,依靠国家机器空前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能够做许多此前诸侯国无法做到的事情,比如北修长城、南征百越,征发七十万人修建皇陵等等,而这些无中生有的负担最终都要转嫁到民众的头上。
讲清楚了大一统的好处和坏处,再回看秦朝的历史,其灭亡的逻辑线条就比较晰了:秦始皇在短短九年时间内攻灭六国一统天下后,立即往发挥统一的负面效应的方向发展。一方面,由于秦国是以武立国,整个秦国其实是一部巨大而完美的战争机器,这部机器运转的动力,就是不断消灭对手,灭六国后,这部战争机器出于惯性无法马上停下,于是将目标投向了匈奴和百越,将其作为新的对手,继续维持战争机器的运转。另一方面,一统天下的始皇帝志得意满,满朝上下尽是一片称颂之声,建立起亘古未有的宏大帝国的始皇帝,便开始琢磨建设一些与宏大帝国相称的宏大工程、宏大业绩,比如修建皇陵、宫殿,统一文字、法令、标准、思想。而以上所有这些举措,无一不是加重了民众的负担,增加了对民众的约束,民众还没有来得及感受统一的好处,反而立即感受到了统一的坏处,本来就心存疑虑和抵触的人们,被这个“怪物”吓坏了,于是借着陈胜吴广起义的势头,六国民众纷纷反抗,六国贵族乘机复辟,秦国攻灭六国时,是一个一个来,但现在突然变成了同时以一敌六,甚至是以一隅敌天下,这怎么能打得过呢?整个帝国瞬间就崩塌了。
因此,秦朝的灭亡,实际是大一统模式的一次失败的尝试。习惯了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始皇帝没有意识到,也可不能意识到,在统一的那一刻,实际是帝国最危险的时刻,始皇帝以为销毁了六国的兵器就可以不惧六国的反抗,殊不知民众对这套制度和模式的认同才是最重要的。
正是因为秦亡于统一,在秦朝崩溃之后,人们首先想到的不是建立一个新的中央集权帝国,推翻一个秦二世再迎来一个秦三世,而是回归自春秋战国以来的多国模式中,项羽是这么想的,刘邦也是这么想的,韩信、英布、彭越等勋贵们还是这么想的。项羽理想的政治架构是春秋五霸式的,各个国家各自为政,国际地位大致平等,不存在上下级关系,再由一个霸主进行总约束,协调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因此项羽自命为“西楚霸王”。但这套架构很快被证明是失败的,由于项羽分封的国家太多,共有十九个,项羽只是十九分之一,根本无力维持这一秩序,反而因维持秩序而与其他诸侯搞坏了关系,消耗了自身实力,被刘邦钻了空子。有鉴于此,刘邦开国之初的政治架构其实是周天子加秦朝式的,刘邦自居天子,直接掌握关中、汉中、巴蜀的土地,并在直接掌握的土地内部实行秦朝式的郡县制,同时分封异姓勋贵为王,一共分了七个异姓诸侯王,基本上把原来关东六国的土地分完了,这样西汉初期的态势差不多又回到了战国末期秦灭六国之前的态势。
秦朝虽然短暂,但毕竟有统一的先例在前,给了刘邦以启发,更重要的是刘邦担心七个异姓王联合起来,就像当初他们反对项羽那样反对自己,为了实现统治的长治久安,刘邦像秦始皇一样,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统一”之旅,在几年的时间内陆续消灭了七个异姓王。但直到此时,主流社会舆论和人们的思想,仍然不是建立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帝国,比如刘邦虽然消灭了异姓王,但同时又定下了非刘姓不得封王的规矩,大肆分封刘氏子弟,汉文帝时代的贾谊在《过秦论·中篇》中,将秦朝统治者没有“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作为其重大失政之处。尽管如此,初建的西汉依然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
有鉴于秦朝二世而亡的惨痛经历,西汉初期的统治者们没有陷入秦始皇般的志得意满、任意妄为中,而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地试着操持这个帝国,他们没有急于展示和耗费这个帝国的力量,没有急于给这个帝国未来的发展划定方向,制定万世不易之法,而是采用了无为而治的黄老之术,休养生息,走一步看一步,摸着石头过河。这样一来,即便仅仅是形式上的统一,时间一久,统一的优势也逐渐发挥出来了,安定的内部环境、广阔而统一的市场、“不折腾”的政府,让汉朝的经济快速恢复发展,人口快速增长,人们充分感受到了统一带来的好处,而从未感受到统一的负担,当然不会再反对统一。特别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从战国、秦朝、楚汉纷争时期过来,满脑子裂地分民思想的老人们逐渐故去,新一代的统治者及臣民从一出生就生活在一个统一的环境中,更觉得统一是理所应当、自然而然的,至于到景帝时削平刘姓诸侯的七国之乱,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这样,西汉用了至少六十年的时间,逐步建立起了一个稳固的大一统的中央帝国,并将大一统的意识深深镂刻在国人乃至后世的心中。
总之,关于大一统,秦朝实际替汉朝交了学费。这个学费虽然昂贵,却奠定了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来大一统的意识和格局。历史证明,统一是民族兴旺发达的前提与基础,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
上一篇:秦朝后面是什么朝代
下一篇:京口是现在的哪个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