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结束后 古人是怎么处理战场上面的尸体的

历史文化 2022-06-16 17:00中国历史www.qiwenkd.com

  对古代打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奇闻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古代战争结束后,留下的尸体该怎么处理?

  古代战争残酷至极,动辄死亡几万几十万人,那这么多尸体要怎么处理呢?古代的处理方式有很多种,但大都比较残酷,最后一种令人毛骨悚然!

  一将功成万骨枯,翻开数千年的历史,那些威名赫赫的,、、……他们每个人的成功,都是踏着尸山血海过来的。

  古代冷兵器战争,胜利都是用人命堆出来的,那时不讲什么人道主义,杀俘、屠城的现象屡见不鲜。每一次战争过后,可能都是遍地的尸体。该如何处理这些尸体,一般是胜利方该考虑的事,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第一种就是弃之不顾。如果是需要速战速决的战局,胜利方定然没工夫处理尸体,他们得追杀逃跑的敌军,或者攻打下个战略点。而失败的那一方,连逃命都来不及,更没有机会去管同袍的尸体,只能任其长眠沙场。等到双方兵马离开后,尸体就成了秃鹫和猛兽的食物,最后只留下累累白骨。

  如果胜利方有后续部队的话,比如负责后勤的民夫,在时间宽裕的情况,他们会简单打扫下战场。但充其量也就是搜刮下战利品,把比较完好的武器盔甲扒下来,然后将尸体扔到山沟里,或者扒拉到两边的丛林中,其目的是为了清理出一条过车的路。如果是围歼战,那就是另外的处理方式了。

  第二种土埋火烧。所谓围歼就是歼灭敌军主力,这样的战争一旦打完,胜败的大势也就见分晓了。因此胜利方有足够的时间,来处理战场。尸体太多是会引发瘟疫的,而且还会污染水源,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胜利方会驱赶附近的百姓当苦力,让百姓将尸体集中搬到一起,然后挖个大坑将尸体全部丢进埋了,这就是所谓的“万人坑”。

  古人讲究,即便是敌军的尸体,如果有条件有时间,能埋就尽量埋了。为避免传染病滋生,万人坑里会倒入大量的生石灰,有时候被埋的不一定是尸体,还有投降的俘虏。因为俘虏得派人看守,还得负责他们的吃喝拉撒,麻烦得要死,所以干脆一起“入土为安”。

  战国时期的,应该是古代坑杀俘虏最多的,留下了四十万的尸体。这么多尸体挖坑搬运,十分费时费力。

  长平之战时,秦国几乎调动了全部的民夫,有的是人干活。若是在荒无人烟的地方野战,那只能是士兵自己动手了。为了节省体力,他们会把尸体堆在一起焚烧,如此省时省力,还能防止瘟疫爆发。

  当然,自己同袍的尸体,肯定不会这么草率。他们会将其单独掩埋,并立上墓碑,待以后有机会再将遗体送回各自的故乡。若是碰到死无全尸的那种,则将他们的随身物品带回去,立一座衣冠冢以寄托哀思。最后一种就很恶心了!

  第三种就比较残忍了,那就是将尸体做成京观。“京”是高丘的意思,“观”是宫阙的形状,也就是把尸体堆成高台。京观又叫“武军”,目的是为了让后人了解前人的功勋,同时还有震慑敌军的效果。

  春秋楚晋的,就有人提议把晋军的尸体堆成京观,以炫耀自己的武功。教育他说:“武”拆开来就是“止戈”,我们打仗的目的是为了安定天下,怎么能做这种残暴的事,最后也就不了了之。

  古代经常出现“坑杀”这个词,坑杀不一定是挖坑活埋,也指将敌军尸体筑成土堆高台。白起坑杀赵军,坑杀秦俘,都曾筑起过京观。第四种,各自收尸。其实战场处理尸体,并非都这么粗暴,面对旷日持久的战役,双方一时半会儿分不出胜负,但是战场上的尸体越来越多。于是到了休战的时候,双方会各自收敛同袍的尸身遗物,这个时候是不能偷袭放冷箭的。

  除了前面介绍的方法,古代还会将尸体当成食物,这种方式听起来毛骨悚然,但还真有人这么做过。

  《魏晋世语》记载:太祖乏食,昱略其本县,供三日粮,颇杂以人脯。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曾经粮草短缺,为了凑够军粮,把自己治理的县都搜刮干净了,才凑齐了三天的粮草,然而这里面却夹杂着人肉干。

  古代行军打仗,粮草短缺的情况很常见,面对死亡的威胁,他们只能抛弃什么伦理道德,把尸体当做军粮,毕竟能活着才是最重要的。不过这种事丧尽天良,像程昱这样在粮草中夹杂一些,倒也说得过去。隋唐时期有个朱粲的军阀,经常把人当军粮,结果惹得,最后被群起而攻之。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他们为了保国为家,却连尸身都得不到安宁,这是多么可悲讽刺的事!

Copyright © 2014-2022 www.qiwenkd.com.奇闻网 版权所有

奇闻异事,飞碟,ufo,奇闻趣事,奇闻怪事,灵异事件,灵异故事,考古发现,恐怖事件,世界奇闻,宇宙奥秘,未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