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涓自刎的原因是什么?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
,战国初期,相传曾与同拜于隐士门下,下面奇闻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战国中期,李悝、、西门豹等风云人物相继去世,魏国实力逐渐减弱。
在竞争激烈的,不前进就会被他国超越,如果魏国不改变,必然会失去霸主地位。
这时候庞涓出现了,他率领魏军南征北战,让魏国的辉煌延长了10多年。
然而,大多数将军不管多么英勇善战,总是逃不过一败,庞涓也不例外。
公元前341年,魏国为了三晋并一,再次称霸中原,联手征讨,庞涓便是两帅。
与13年前一样,孙膑依然采用的办法,率大军直捣大梁城。
庞涓吸取上一次失败的教训,早就盯着孙膑的行军路线,当齐军越过魏国边境时,庞涓就率领往回救援。
一路追来,庞涓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孙膑留下的土灶越来越少,第一天还有10万个,第二天只有5万,第三天不到3万。
《》有记载,“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
显然,这种现象说明齐军获知魏国大军回援,知道难以抵御就崩溃四散了。
庞涓认为这是抓住孙膑的良机,于是舍弃,纠集三万魏武卒轻装追赶齐军。
黄昏时候赶到马陵道,两侧是危岩险隘,中间只有一条狭长的道路,庞涓才觉得有点不妙,这地方适合埋伏。
正当庞涓准备撤退时,四周射来无数的箭矢,许多魏武卒一个个倒地,他知道败局已定,于是愤愧自杀,临死前说了六个字,“遂成竖子之名”。
《史记》有记载,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
表面上来看,庞涓是中了孙膑之计而死的,但从本质来看,庞涓有这番结局是自作自受,临死前说的六个字道破真相。
“遂成竖子之名”,意思是说终究成全你这小子的名声,可见庞涓嫉妒心之强,名利心之重。
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伤害同门师兄弟;为了自己的野心,不顾魏国利益受损。
其实,嫉妒心强没有关系,只要能一招秒杀对手就可以,可惜庞涓的智商跟不上,给了孙膑报仇的机会。
何况,嫉妒心强、气量狭小的人容易心理扭曲,难以取得大成就,或者下场凄惨,比如战国的,的,西汉的。
相反,气量大的人往往能取得更大的成就。比如,因“”被封为上卿,这令老将极为不服,数次当面羞辱蔺相如。
可是蔺相如尽量回避和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之后就有了“”这个流传千古的故事;
比如,不顾自己的利益,向推荐好友为齐相,于是就有了“”这个故事。
俗话说,“天下熙熙,皆为名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人们苦心追求“名利”无可厚非,这也是时代进步不可或缺的因素。
然而,如果醉心于此,甚至是把自己的利益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就适得其反了,庞涓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