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曾国藩为何说怨天尤人最终伤的是自己?

历史文化 2016-01-22 21:07中国历史www.qiwenkd.com

 1851年的曾国藩,有点烦,倒不是因为洪秀全,当时老曾还没有想到自己将来是全哥的劲敌,最让他烦的是身体和家事。

在这一年里,老曾的牛皮癣发作得厉害,寝食不安。不过,更让他不安的是,老家湘乡在这一年的乡试中,吃了个大鸭蛋,自己的四个弟弟也成了“陪太子读书”的角色。而且有个弟弟曾国华还牢骚满腹,该怎么去安慰呢?此外,老家的财政亏空,号召乡绅们去填空,这是关系到钱袋子的事,又该怎么办呢?
让我们继续读曾国藩家书,看看他是如何度过这不省心的一年的。
弟弟考举人全军覆没:
曾国藩竟怀疑起
祖宗积德有无用
1851年,也就是咸丰元年,41岁的曾国藩过得可真是不省心。看他在该年九月初五写给弟弟们的信中可知:“癣疾又已微发。”牛皮癣又发作了,虽然不是什么要命的病,老曾自己也说“幸不为害”,但是严重影响到生活起居,尤其是睡觉,到了辗转难安的地步。牛皮癣这东西,似乎没有听说过可以根治的,更何况在咸丰年间。老曾熟读了一堆圣贤书,也对此毫无办法,只好“听之而已”。
当然,让他更不省心的是,老家湘乡县的学子们在当年的乡试中全军覆灭。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他四个参加考试的弟弟也一个个落第。这清王朝的科举录取率,可真不是一般的残酷,低到能让一个有上百万人口的大县吃鸭蛋。
所谓乡试,是录取举人的考试,中了举人是很威的,你看看范进中举之后的那股疯劲就知道了。乡试三年举行一次,本来咸丰元年(辛亥年)不是乡试年,但鉴于皇上登基,于是给天下读书人一份厚礼,多举行一次乡试,这个就叫“恩科”,是皇上的恩赐来着。后来慈禧生日,也多举行了一次进士考试,这个也叫“恩科”。
 
皇上的“恩”没有照耀到湘乡的学子和曾家的学子,老曾面对这个惨淡的结果,不免情绪有点波动。他首先想到老祖宗:唉,我曾家祖宗积善积德,为人厚道,怎么老天不照顾一下,让弟弟们中科举呢?“以祖宗之积累及父亲、叔父之居心立行,则诸弟应可多食厥报”,从老祖宗到我爹,以及叔叔们的心怀善良和行为端正而言,咱几个弟弟应该享受由此带来的福报,结果却没有!古人迷信祖宗积善积德,最终会给子孙带来福报红利,老曾是那个时代的人,自然不能免俗。
其实,老曾也不想想,他能够27岁中进士,40岁的时候就官居二品,老天已经够照顾他们家的了。不过,老曾这么想不通,也有他自身的考虑。他一个人在京为官,倍感孤单,很希望有个弟弟来帮手,“为我助一臂之力,且望诸弟分此重任,余亦稍稍息肩”。所谓息肩,就是肩挑了重物,请人帮忙挑一下,让自己的肩膀得到休息。
老曾是有修养的,遇事温柔敦厚,而落榜弟弟的修养可就不是一个等级的了,尤其是曾国华,牢骚满腹,曾大哥又是怎么教训他的呢?
写信教训曾国华:
你给人家的情绪添堵
人家就给你的命运添堵
曾国华的才华不错,但脾气也是最暴躁的。既有才华又有脾气的曾国华,其牢骚不是一般的大。
曾国华一向以文章自诩,老曾也夸他文章“典丽”,可惜科场失意,他怨恨得不得了,居然怪老婆不够凶,没有激励他上进,“内子柔懦,无威可畏”,老婆太柔弱,我不怕她,所以读书不努力。为了求功名,他认为必须要找一个凶一点的老婆来督促自己,最后,竟得出一个令人大跌眼镜的结论:“今拟增置一妾,秋风桂子,庶其有望乎?”自己好色,想纳妾,却拿着功名当理由。
曾国华的奇葩行为不止此一桩,此前,他在京城哥哥家住了三年,因为曾国藩没给他介绍什么好职业,心高气傲的他赌气回家乡后,写信去刺激哥哥,说自己没脸见爹娘,要买一块猪肚,蒙着脸,然后才好意思回家。这话估计让老曾气极了。
落榜的教训,没有让曾国华长点记性,反而怨哥哥、骂老婆,还要纳妾。惹恼了大哥,后果很严重,曾国藩这下可不客气了,写信痛骂曾国华,一针见血地指出来:“牢骚太多,性情太懒。”然后列举他的斑斑劣迹:“前在京华,不好看书,又不作文………近闻还家以后,亦复牢骚如常,或数月不搦管为文。”又不看书又不勤做作业,你落榜了全怪自己不努力、自暴自弃,怪得了谁?
说完严重后果后,老曾又进一步说道,曾国华你再这么怨天尤人下去试试看,你一辈子的命运都好不到哪里去。“牢骚太甚”,结果其命运“必多抑塞”。牢骚发多了,唯一的后果就是给你的运气添堵。
接着,曾国藩写下了一番至理名言:“盖无故而怨天,则天必不许;无故而尤人,则人必不服。”这几句话确实讲到刀刃上了。一时不走运,就埋怨老天爷,老天爷也是有脾气的,你怨他怨多了,他老人家可不答应,会给你点苦头吃。当然,这个老天爷不是指神话中的老天爷,而是指人给自己制造的氛围、气场和格局。
无缘无故地埋怨人,别人当然不服气,曾国华你自己考试不争气却骂老婆,你老婆会服气吗?言下之意,我这个做哥哥的也不服气。对你不服气的人多了,你的命运就麻烦了。为什么?你给人家的情绪添堵,人家就给你的命运添堵。对你不服气的人越多,你命运中的阻碍就越多,这个是呈正比例关系的。
命运就是这样,所有发出去的负能量,最终还是会回到你身上。
曾哥警醒了弟弟后,也提供了解决办法。负面情绪每个人都有,问题是看怎么处理,“牢骚欲发之时”,赶紧地“反躬自思”,我胸中为什么有不平之气?那肯定是有“不足”之处。想到这,人就“猛然内省”,然后将负面情绪“决然去之”。曾国藩的自我心理调节确实有效,他老曾自己应该就是这么走过来的。
 
曾国华后来的出路还是跟着哥哥出来办团练,他虽然脾气大,喜欢怨天尤人,但这种脾气的另一面就是性格刚烈、讲义气。
1855年,曾国藩被太平天国的石达开在江西打得满地找牙,丧师失地,更麻烦的是失去音讯。幸亏这位弟弟日夜兼程赶往武昌,请胡林翼出兵解围,才把狼狈不堪的哥哥从太平军的包围中解救出来。老曾后来感慨:“使吾有生还之日,温甫力也。”温甫,就是曾国华。1860年,曾国华在江西被太平军消灭,连尸骨都没找到。
熟悉清朝吏治:
财政亏空一半因“宋押司”之类的人物
老曾是湖南湘乡人,故而人们也称他为“曾湘乡”。这一年,湘乡县财政亏空,于是发动地方乡绅财主捐钱补亏空。曾家是当地的头面人物,当然也在捐款人之列。
曾国藩是个穷官,家里田产不多,说到捐钱,不是太乐意。不过,他不只是介意自己的钱,而是因为对清朝的地方财政看得很透。他一句话点中关键:“我县之亏,亏于官者半,亏于书吏者。”湘乡县的财政,一半是因为官员的经费,一半是因为办事人员的挪用贪污。“书吏”就是指办事人员,相当于《水浒》里“押司”之类的职务,宋江就是这个级别的。
老曾说,“书吏”不同于官员,后者在地方是短暂性的,“书吏”则一直待在地方,久而久之,盘根错节,欺上瞒下,连上司都奈何他们不得。这帮人对上吃官饷,对下盘剥百姓,财政亏空了,又要地方捐款,最终还不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在百姓身上打主意,将捐银变成了勒索。所以,老曾给出的建议是:“不要操之过急。”不要参与,免得成了危害百姓的帮凶。
老曾后来办团练,对此类“书吏”通通不用,而是重新从社会上招人。

Copyright © 2014-2022 www.qiwenkd.com.奇闻网 版权所有

奇闻异事,飞碟,ufo,奇闻趣事,奇闻怪事,灵异事件,灵异故事,考古发现,恐怖事件,世界奇闻,宇宙奥秘,未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