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与丞相的区别是什么?丞相制度是如何消亡的?

历史文化 2022-06-18 07:04中国历史www.qiwenkd.com

  下面由奇闻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丞相和宰相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

  提起古代丞相,大家的第一印象应该就是权倾朝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再往深处可能就会想到“甘罗十二拜相”,然后再感叹一番甘罗能以十二岁之居一品。但其实这里有一个误区,甘罗十二岁并不是被拜为丞相而是宰相。而宰相只是一个职官的代称并不具有直接的权利,甚至在当时,绝大部分都能被称为“宰相”。那历史上宰相与丞相有什么区别呢,两者又是否能划上等号。

  宰相与丞相的区别

  宰相,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泛指的职官称号。宰是主宰,相是辅助之。史传有为相,周代为太宰,皆为辅佐君主并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官员,太宰与相就合称为宰相。始皇之后,废分封,设郡县,废诸侯,设官吏,不再通过宗法亲缘关系进行统治,改为任命官僚向全国发号施令,宰相制就在这一历史条件下产生了。因此宰相只是辅导君主的大臣的一个统称。宰相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群人。

  而丞相则是宰相制度的具体称谓,指一个具体的官职,起源于。历史上设置相邦,后来设置“左丞相”,“右丞相”,当时甘罗的父亲就任职“左丞相”。此后丞相制一直延续,直至明洪武年间,设立六阁,丞相这一职务才消失。

  因此,丞相和宰相之间并不划等号,宰相包括丞相,但是丞相并不能简单的代表丞相。

  宰相与丞相行使职能的不同

  宰相是联结和官僚制的中心环节,参与国家重大事项的决策,总管军、政、财等权力,“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因为宰相并不单指一个人,在历朝历代中,宰相地位的具体名称多达几十种,历代不同:太宰、相、相邦、相国、丞相、大司徒()、尚书令等等。甚至在内阁建立,丞相这一官职被废除之后,宰相制一直存在。在明朝时,宰相是内阁,在是,历史上著名的奸臣就曾担任过该职务。而在清朝末期宰相又被称为总理。

  丞相是以后最高的封建官职,有时又称“大司徒”。就曾担任过丞相。丞相的职责,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协助皇帝管理一切军国大事,即所谓的“掌丞天子,助理万机。”一般的政务,由丞相就可以直接决定,并不需要皇帝进行再次的审批。皇帝有事则需要向丞相咨询,而国家有重大事务,则需要皇帝与丞相一起商量,甚至对于皇帝的决定,丞相都有“一票否决权”。可见丞相权利之大。就曾任丞相,,致使皇权旁落。

  丞相制度的消亡

  因为丞相的职权过大,相权与皇权必然形成冲突。“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没有哪个统治者能够容忍自己的权利被其他人分享。因此为了自己的封建统治地位,历代皇帝开始逐渐削弱丞相的职权。时,就以丞相事务过于繁重为由建议皇帝建立“三公制”。至时期,汉武帝设立“内廷制”。设立“三省制”,这些举措都是为了削弱丞相的权利。自此以后,丞相的权利逐渐被分散,再不复以前荣光。

  至明初,仅设左,右丞相,导致丞相权利过大。左丞相大权独揽;生杀废黜大事,不报告朱元璋便径直执行,甚至私扣各部门的奏章。为此,明太祖朱元璋深恶痛绝,下诏“今我朝罢丞相”,并且强调“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此后至清朝覆灭,丞相这一官职不再出现。而皇帝的权利也逐步统一。

  尽管,丞相制随着君主的忌惮而消失,但是宰相制并没有消失。因为宰相并不是具体的官职名称,而且随着朝代的更迭宰相的职务越发明确,宰相代指的职位也逐渐缩小范围,并不不像之前一样是文武百官的统称。明清时期许多的官员虽无丞相之名,却有宰相之实,例如清朝的,的父亲等等。

  随着的没落,不论是宰相还是丞相最终消失在历史的尘埃里,成了史书上浓厚的一笔。

Copyright © 2014-2022 www.qiwenkd.com.奇闻网 版权所有

奇闻异事,飞碟,ufo,奇闻趣事,奇闻怪事,灵异事件,灵异故事,考古发现,恐怖事件,世界奇闻,宇宙奥秘,未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