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商人是什么地位?为何一直被处于压制地位
历史上商人是什么地位?下面奇闻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一直都是以农耕为主体的生产发展方式,相对于更能赚钱的商业来说,人们更重视的是农业,政策是贯穿了我国历史多年的一项重要举措,从变法开始,一直到后世的重视农民、农耕的措施,都是重农抑商的体现。
为什么在我国古代历代、历朝的统治者均把农业看作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他们难道不知道商业更能赚钱?他们不懂钱的好?
之所以商业一直被处于压制地位,是由于生产方式决定的。一个农耕文明自然要把农业作为立足之本,同时,农业生产也能极大程度上的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但是这种重农抑商的思想观念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 在历代统治者发展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实际上,在时期,我们作为小农经济就已经出现了商品经济,随着民间的私营商业也开始不断的发展,与官府的国有商业开始竞争,之后,随着民间的私营商业开始不断的发展壮大,他们的身家越来越高,甚至已经超过了官府的权贵们。
随着商人们的身价水涨船高,能力越来越大,他们对于社会的商品也形成了一种垄断,因此就引发了一些社会的一系列经济问题。由于农业的生产周期较长,利益回报周期也相对较长,工商业与之相比,不仅灵活而且投资周期较短,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的获得较高的收益,一些发展较早的工商业,甚至还形成了垄断,这种垄断能够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形成两极分化,非常不利于国家的统治。针对这一现象,统治阶级中的很多人看到了私营工商业的弊端,于是就开始制定了一系列重农抑商的政策,表面上是重视农业抑制工商业的快速发展,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维护国家稳定的统治。
自从商鞅开始实行变法以来,重农抑商的政策也标志着我国古代对于商业的抑制和重视农业的政策已经成熟。在,官府几乎垄断了制铁、铸币等大型的手工业作坊以及食盐制造,时期的执行力度相比于秦朝来说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后世的中更是将重农抑商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为什么重农抑商的政策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形成,能够延续几千年之久呢?
这项政治制度的建立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同样也是历史的必然性。
由于战国时期战争不断,民不聊生,农民们通常会为了躲避战乱不得不背井离乡,因此当地的农业就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并且在两汉时期,农民们虽然实行的是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这样的生产规模较小,对于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自然也就弱。除了自然因素的影响,也有着人为因素的影响,饱受匈奴的侵袭,也对人们赖以生存的农业造成了巨大的打击,在这种情况下重视农业生产是统治者的必然选择。
除此之外,农业经济是直接关系到国家财政,是能够决定国家财政兴衰存亡的,所以历代统治者会更多的将发展的重点偏移到农业生产上,企图利用农业的稳固与发展来稳定国家根基。重农抑商也是受到历史文化的影响,由于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非常重视道德教化,一直被统治阶级倡导,用来维护社会的稳定,由于战国时期频繁的战争对于农业造成了极为大的破坏,所以稳定农业生产是当时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
自然儒家文化也就融入了重视农业的要点。另外,儒家文化一向秉承重义轻利的思想,这种思想和商人的思想是相悖的,他们对于商人重利益的行为极为不耻,从而造成了对于商人这业的鄙视。实际上,重农抑商是我国古代流传千年的重要思想,对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巩固政权来说是一项非常有效的举措,它的出现在封建社会和经济发展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使得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积极性,从而不断的发展,使得古代小农经济逐渐繁荣。除此之外,重农抑商有利也有弊, 这项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会的发展,培养了人们守旧和小农意识,下去,民众思想会慢慢封闭的同时,也会使得统治者变得越发的守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