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 “太监”和“宦官”不一样吗?
在众多的古装电视剧和文学作品中,“宦官”和“”是经常出现的两个角色。现实生活中,人们大都将“太监”和“宦官”混为一谈,认为两者是同一种职务的不同种称谓,即所谓的阉割之人。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因为,“太监”和“宦官”完全是不相对等的两个概念。
首先,“宦官”和“太监”在词义解释上存在很大区别。宦官中的“宦”是星官名,“星官”指的是中国古代对恒星的一种分组方式。如《·宦者传序》记载“宦者四星,在皇位之侧。”意思是宦官紧随左右两侧,因而又称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也就是说宦官最初是以服侍皇帝的身份出现的,他是一类官职。而“太监”指宦官中的高级官员,是一个具体的官职名称。从生理角度来说,太监一定是阉割之人,宦官既可以由阉割之后的太监充任,也可以是非阉割的士人。
宦官中的典型代表就是末年“蔡侯纸”的发明者,《后汉书蔡伦传》记载,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以永平末始给事宫掖,建初中,为小黄门。“小黄门”指的就是低于黄门侍郎一级的宦官。此外,权倾朝野,的,也是宦官里的佼佼者。
而太监这一角色中,耳熟能详者比比皆是。如大名鼎鼎的史学家。天汉二年(公元前99),西汉名将抗击匈奴败降,司马迁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此后,司马迁忍辱负重,一举写成别鲁迅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的《》。再如,专断国政的司礼监秉笔太监。据《》记载:“魏忠贤,肃宁人。少无赖,与群恶少博,少胜,为所苦,恚而自宫,变姓名曰。”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得知,魏忠贤少时嗜赌成性,因此苦恼便忿恨自宫。
其次,“太监”和“宦官”出现的时间不同。“宦官”一词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产生,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宦官”最初称作“寺人”。《诗秦风车邻》中说:“未见君子,寺人之令。”《周礼天官序官》也载:“寺人,王之正内五人。”这里的寺人均泛指宦官。而“太监”最早可追溯到隋唐时期,如时,,改殿中省(官署名,掌管皇帝生活诸事)为中御府,以宦官充任太监,少监。但“太监”一词真正公之于世是在辽代。《·百官志》载,辽代南面官诸“监”职名中,有“太监”之称。所以说“太监”出现的时间要晚于宦官一千多年。
再者,“宦官”和“太监”的角色有变。东汉以前,“宦官”是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一般不得涉足国家政务,官阶不高,地位低下。东汉以后,宦官中的非阉割之人逐渐淡出,太监成为唯一服侍皇帝的近臣。如《后汉书宦者传序》记载:“中兴之处,宦官悉用阉人,不复杂调它士。”意思是说从光武帝中兴早期开始,宦官全部由阉割后的太监充任,不再任用其他旁杂人员。而且“太监”的身份级别通常要高于“宦官”。如的,官至太师;明朝一手遮天的“”,备受恩宠的首领总管太监李莲英,都曾权倾一时。
不过现在我们经常把“太监”和“宦官”并用并非无稽之谈。因为明朝时期,宫廷中设置由宦官所领的十二监,各设掌印太监一员,他们均是宫廷中的上层宦官。此后,太监逐渐成为宫内阉人带有尊敬色彩的通称。因此,在大明王朝,太监可以直接管理一般的宦官。“太监”和“宦官”逐渐,且“太监”的称谓渐成主流。时期,太监和宦官才有同等意思,才可以互用。
由上所述,“太监”和“宦官”是互相交织但却有着明显差异的两个身份。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太监必须是宦官,宦官却不都是太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