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美男子嵇康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被世人认为是魏晋时期风流人士的代表,作为竹林七贤之首,其名号也为众多人知晓。可若继续追问,嵇康究竟是谁,却很少有人能说出一二。那么,嵇康究竟是谁?我想说,嵇康是一个古人,更是一个传奇。接下来奇闻网小编就带来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一、他有着不同于常人的容貌和才情。
在惜字如金的古籍——《》中这样描绘嵇康的相貌: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短短三十二个字的描述,虽不够详尽,但嵇康此人的大致形象已给人刻下了“美”这个字。要知道,就算在描述古代四大美男之一时,编纂者只用了三个字——美姿仪。
然而,按三国时期一尺等于24厘米的单位来换算,七尺八寸相当于188厘米的高度,放在现在也是一个让无数女性倾慕,无数男人嫉妒的身高。再加上生于儒学世家,从小还有练武的功课。优质的教育经历使得他身姿挺拔、,一看就不是普通人家的子弟。
如此“ 颓唐如玉山之将崩”的颜值,在洛阳城里匆匆一瞥,一定会被他非凡的气质吸引。
除了姣好的外形,嵇康还有着的文采。从他很小的时候,大概十岁左右的样子,在他的生长地谯郡甚至当时曹魏都城洛阳城内,都传阅着他的那首《琴赋》。
他写道:“众其之中,琴德最优。故缀叙所怀,以为之赋。”他在这篇赋中描述了琴木的生长环境,是在之中吸取了精华灵气而成,可见他对琴的宝贝程度。
据说嵇康拥有“号钟”古琴,这把古琴制作于周代,被抚过,被收藏过,最后辗转到了嵇康手中。嵇康对琴痴迷至深,坚持着“三日不抚,手生心钝”的原则,甚至于被处死之前,在刑场上还给世人留下了一曲广陵绝响,为后来无数人模仿。
二、他为人仗义,对待朋友倾力倾心
嵇康幼时有两个朋友,一个叫吕巽、一个叫吕安,他们是兄弟。吕安从小便是一个干干净净、气度不凡的孩子,与嵇康很是投缘。吕巽就不一样了,他心肠毒蝎、推卸责任的小人。但不知为何嵇康并没有与这位吕巽断绝友情。
大概是在嵇康十岁时的一天,正当他在梦中遇见与仙人对话时,被吕安吵醒了。嵇康心中不满,吕安心中愧疚,便提出要从家里偷盗一粒五石散给嵇康。
据记载,五石散吃了之后能够飘飘欲仙。这对于当时刚刚错失与仙人谈话机会的嵇康来说,无疑是一种诱惑。两人便决定一起去吕家偷药。没想到路上嵇康被临时唤回了家。而回家偷药的吕安被家里人逮了个正着。
原因竟是吕巽与家中女眷偷情,看到吕安的,怕自己的丑事败露,便索性先发制人,引吕安上钩。了解了吕安的目的后,便直接告知母亲,惩罚了吕安。
嵇康后来得知了此事之后,便猜到了些因果缘由,怀疑是吕巽从中作梗,便让吕安以后多听自己的。
三十年后,又是吕家兄弟,吕巽看上了吕安的妻子,并染指了自己的弟媳。兄弟之间的矛盾已经达到了爆发点。作为兄弟俩共同好友的嵇康,却做和事佬从中调解,
结果吕巽又诬告吕安对母亲不孝,嵇康最终忍不下对于吕巽的怒火,写下了《与吕长悌绝交书》,义正言辞地讲述了自己与吕家兄弟结识以及吕巽如何诬陷吕安。
这封信放在现在几乎可以是当做证词为吕安洗白,但在当时那种极力维护礼制的时代,吕安已经被按上了“不孝”的罪名,嵇康站在了吕巽的对立面,就是站在了“孝”的对立面。于是,嵇康被司马家族抓住了把柄,即使在三千太学生“免死情愿”的呼声中,也没有保住性命。
嵇康不是个没有脑子的人,他是知道自己写下这封绝交书的后果的。但是,他不愿苟且着躲在历史的背后,看着自己的朋友受这样的欺侮。他,嵇康,宁愿放弃生命,也要守住自己的傲骨,站着对抗时代的不公。那是一个真正的文人表达自己的方式。
三、他不愿苟且、不畏权势
二哥嵇喜曾经跟他说“君子体变通,否泰非常理。”他回信说“含道独往,弃智遗身。”
嵇康不仅仅是有着这样生存理念的人,他还将这种想法完完全全地应用到了实际生活中。他虽然在二哥的帮助下娶了的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但以嵇康散漫不羁的性格,很少有女孩子能够喜欢的来。再加上长乐亭主自幼,性格高傲娇气,可想二者的婚后生活如何。
所以,即使嵇康攀上了这门亲事,对他的仕途并没有很大的帮助。但这个皇族身份也应该会给嵇康挡下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起码不会有其他官宦子弟因为看不惯嵇康的来找麻烦。
据说有天嵇康合向秀正在打铁,此时已是司隶校尉的钟会前来拜访,但却被晾在一边。钟会觉得脸上挂不住,便决定离开。之后便有了一段经典的对话,嵇康问:“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曾经多次邀请嵇康出山来辅助司,他靠装醉、装邋遢来躲避这种“盛邀”。与此同时,他的一个好友——,却是致力于做好一名官员,自然是在乱世之中的清官。山涛自是知道好友嵇康的脾性的,所以后来山涛写信邀请嵇康入朝为官的行为,应该是无奈之下做出的决定。
而之后嵇康写出《与山巨源绝交书》也是有着他自己的苦衷的。因为嵇康曾经对儿子嵇绍说过,只要有山涛在,嵇绍就不会变成孤儿。所以嵇康知道只有自己与山涛绝交,自己才能继续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山涛不再因为两人相识而被逼迫。
嵇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性格,也是他后来司马家族杀害的重要原因。毕竟,“既不能为我所用,便要为我所杀。”
小结:
所以嵇康是魏晋的名士,是时代的文人。他不满当时朝廷的所作所为,但奈何自己无力对外界做出任何改变,只能转而寻求内心世界的平衡。宁可与向秀在山中打铁,宁可与好友在林中饮酒,宁可与知己谈老论道,宁可把自己弄得邋遢不堪,也要躲避自己厌烦的政治。
他洒脱不羁,代表着魏晋时期的精神文化。在之后,成为了竹林七贤之首;在建安风骨之后,展现着魏晋风度。但在那样一个政权更替、富贵贫贱的时代,嵇康的计谋策略、性格品质显然不足以让他在庙堂之上左右逢源,只有在市井山间独善其身才是生存之道。
他是坠入人间的翩翩佳公子,是的玄衣侠客,是两肋插刀的仗义好友,是被三千太学生情愿的魏晋名士,是留下广陵名曲的一方传奇。
千年以来,在中华大地之上,总有人追随着嵇康随性不羁的脚步,吟诵着那首体现嵇康精神的长诗:
息徒兰圃,秣马华山。流磻平皋,垂纶长川。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嘉彼钓叟,。郢人逝矣,谁与尽言。